篇一: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信息与计算科学12-1班 陈天颐
《国庆备忘录》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它本着实事求是的立场,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我国国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也难怪被人们赞誉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发展历程纪录片。作为一个担负着祖国发展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该纪录片对我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国情备忘录》第一集从“中国之谜”说起,讲述了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社会人人自危,连本国经济的稳定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用说对别国的帮助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这时,世界急需有一个大国担当救世主的角色,而此时的中国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因此,就连平时有些许敌视中国的美国也不得不期待着,中国这个经历了近连续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大国能够帮自己一把,拯救世界经济。而中国,确实不负众望,不仅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甚至独当一面,成为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的确,中国的国情是"底子薄",但大量的统计数据向世界再清楚不过地标示着中国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中国的GDP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增加,在"10%"徘徊的惊喜数字,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30年后,我国使2亿多的人脱离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逐步开始走向小康,我国的减贫成就是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不得不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世界用1/4世纪的时间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在改变世界,我相信今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从“人口大计”说起,讲述了我国首当其冲的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专家预测,我国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是16亿。虽然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亿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13亿的人口基数,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我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进行,我们已经预见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更多的财政要投入到各个相关方面,用以确保我国人民老年也能幸福安康。所以,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有以下两点:第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是一项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它有力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留下了宝贵时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人们也都理解了祖国的良苦用心,也已经普遍接受了这项基本国策。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第二,将人口劣势转变成人才优势。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各方面科技人才,将我国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变成为人才众多的优势,众多人口中涌现众多人才,如果这样的话,我国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
《国情备忘录》第三集从“农字当头”说起,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即将达到10%左右,但是,由于
我国农业特有的性质,我国农民人口仍然占到60%左右。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总体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使农民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稳定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想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祖国大地已经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并且我先现在还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耕地的快速、大量的减少,城市疯狂扩张,工业、住房用地不合理开发,等等一系列原因把我国本来就相当匮乏的耕地资源浪费殆尽。伴随而来的还有土地肥力下降,粮食难以继续增产,甚至增产不增收。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开始了外出打工之路。但是,如此庞大的务工大军需要的工作岗位不可小觑,仅仅依靠城市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城镇化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工大军的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发展的巨大压力。还有,我国政府继续对农业进行补助。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巨大的补助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国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养。解决三农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漫长的过程中,我相信我国领导人一定能处理到三农问题,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增加胜算。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从“资源扫描”说起,讲述了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中国地大物博这一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深入人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巨大的沿海经济区,170多种矿产资源,有不少矿产资源在世界排名中毫不逊色:我国煤炭可采储量占全世界11.09%,在世界排名第3位;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4490亿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4位;我国钨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5%;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80%;锗储量世界第一,占有量达50%;钼储量世界第二,占有量达24%。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谁能否认祖国留给我们的巨大资源宝藏。但我只能说,也许,这些只是一个神话。只需一个数据就足以把以上的那些值得骄傲的数字丢进深渊,那就是,我国拥有十三亿还要多的人口。再大的数字,用13亿做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看到这里我们还能骄傲吗?“地大物博的中国”应该从我们的思想中抹去,因为这一思想使我国人民过惯了铺张浪费的日子。面对此现象我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政府对我国有限的资源应该有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强占乱采,合理安排资源使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达到为民所用,为经济建设所用。然后,加大可以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本来有限的资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多用,减少能源的利用。同时,寻找新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的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减少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最后,提高国民认识,纠正错误想法,我国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源小国,摒弃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为我国资源的节约贡献力量。
看完《国情备忘录》我一声长叹: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从一副千疮百孔的面容中渐渐醒转,时至今日更是焕然一新,也令世界一次又一次为之惊叹。这一历程中有血泪,也有欢笑的回馈,有不堪,亦有春华秋实的点缀,几代人的耕耘堆砌起一个令子孙能够挺起胸膛大喊“我是中国人!”的泱泱大国,那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更加坚实而响亮,那宏大的中国梦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中国的腾飞势不可挡,我们的未来必将光辉灿烂!
篇二:《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对我国的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有所掌握,了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一路前行摸索出的一条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发展的道路,以及其中的风雨兼程的经历,老师特意组织了大家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当一幕幕的具有鲜明对比性的贫富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情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为中国自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它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眼里成为一个谜感到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我也为少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而感到痛心。
《国情备忘录》以一个纪录片的形式像我们展现了中国自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在漫漫历史发展长河中六十多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它对于中国来说,却是见证她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不平凡的历程。而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是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1978年时仅为1.8%,到了2008年已提高到6.4%。34年前,中国的平困人口是2亿5千万,然而经过三十多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中走了出来,他们解决了温饱,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说到我国这三十多年来减贫的成就时,他们一致
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三十多年来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三分之二,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水泥、钢铁生产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外贸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居世界第三。这些成就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归纳为“中国之谜”,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
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现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谈到:“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国情备忘录》这部记录我国发展历程的历史大片在向我们呈现中国辉煌的一面时,它也启示着我们中国的成长与崛起伴随着伤痕累累,成长与伤痕并存。要支撑其一个家庭的生活大计本身已不容易,然而要支撑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家族的衣食住行真的是难上加难啊!所谓当家难,当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家更难!这样的国情就
决定了我们不能模仿其他国家,我们只有自己慢慢前行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长远发展的道路,然而实践与努力证明,改革开放这条道路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其次,《国情纪录片里》反映的第二重大要素就是自主创新元素,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科学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水平也取得显著提高,伴随着将神州系列送上太空,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一跨越式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在2008年的奥运会前夕,我国的登山健儿将奥运火种带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历史。从体育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从另一面,这正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和实力。
但是,这些科技的制高点,只是呈点状零星的分布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处于匮乏状态,放眼历史,古代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卓越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和当代,电灯、电话、电视、半导体、汽车、飞机电脑网络这些重大发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在世界级的发明队伍中很少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表示: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基本上出自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国家,也就是二十名以后的国家,基本上属于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国还在二十名以后。
篇三:《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院组织了“党员干部读书月”活动,我带着思考,拜读了《国情备忘录》,让我感触良多。
这篇文章娓娓向我们道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农村、现代化、人口、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脱贫、国际援助等等众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看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到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发展赞不绝口,真正的感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均发生了巨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楼林立,生活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看看以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康庄大道,以前的拖拉机变成了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现代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书中给我们展示了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是如何自主的运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还有东软软件公司以及奇瑞公司,都是中国自主发展的一系列民族品牌,显示了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近年来,面对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立足自己的具体国情,积极的帮助群众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就业。国家一方面积极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扩大大学的招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高新科技人才的发展。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已创造了4万亿多个岗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就像前段时间国家还推出了大学生医保,为大学生的健康提供保障,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中国除了关注自身的发展外,也从未放弃过为国际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年来国际自然灾害频发,每一次,中国都是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这些取得的成绩外,中国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们的思想素质却似乎没有同步的得到发展,精神贫乏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中下层阶级中。再者,就是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更应该立足中国的国情,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中国过去的发展固然灿烂,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