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篇一:《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感

昨晚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阿凡达》,对于我这样的平时不大看电影更不属于魔幻发烧友的人亦是震撼不已。《阿凡达》的瑰奇想象力、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自然是老少皆宜,尤其推荐给以下几类人看:

适合环保主义者们观看。《阿凡达》给人以最大的视觉享受是童话仙境般的大森林和纳威人骑着鸟儿(忘了名字)翱翔于天际的场景,类似于地球上的原生态地带。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钢筋混凝土武装的推土机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令人叹息。影片往往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科幻片亦常常影射现实生活,《阿凡达》也不例外。看了此片之后相信会对地球上的环保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适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有志青年们观看。主人公杰克 萨利是一位腿部残疾的前美军海军陆战队成员,在人类眼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废物”,而纳威人的公主却对他青眼有加,对他的称谓“白痴”其实毫无轻蔑之意,有的只是亲密和怜爱。当人类的弃儿化身为纳威人的魅影骑士从天而降时,怎么不令人感慨万千?当其为保卫纳威人的家园而振臂一呼、应者如云时,怎么不令人热血沸腾?天生我材必有用!

适合意志不坚者们观看。《阿凡达》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科幻片。我看过的电影不多,科幻片更少。印象中的科幻片往往都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科技实力也远超地球人。《阿凡达》颠覆了传统。既然连弓箭都能战神导弹、飞机,还有什么不可能?抛弃唯物论的陈腔滥调,相信人的意志才是决定性因素。

末了,想起友人的一句话:中国人拍大片喜欢拍古代,美国人则擅长拍未来。细细咀嚼之下,还真是那个道理。

篇二:《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感

《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感

《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感

昨晚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阿凡达》,对于我这样的平时不大看电影更不属于魔幻发烧友的人亦是震撼不已。《阿凡达》的瑰奇想象力、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自然是老少皆宜,尤其推荐给以下几类人看:

适合环保主义者们观看。《阿凡达》给人以最大的视觉享受是童话仙境般的大森林和纳威人骑着鸟儿(忘了名字)翱翔于天际的场景,类似于地球上的原生态地带。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钢筋混凝土武装的推土机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令人叹息。影片往往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科幻片亦常常影射现实生活,《阿凡达》也不例外。看了此片之后相信会对地球上的环保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适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有志青年们观看。主人公杰克 萨利是一位腿部残疾的前美军海军陆战队成员,在人类眼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废物”,而纳威人的公主却对他青眼有加,对他的称谓“白痴”其实毫无轻蔑之意,有的只是亲密和怜爱。当人类的弃儿化身为纳威人的魅影骑士从天而降时,怎么不令人感慨万千?当其为保卫纳威人的家园而振臂一呼、应者如云时,怎么不令人热血沸腾?天生我材必有用!

适合意志不坚者们观看。《阿凡达》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科幻片。我看过的电影不多,科幻片更少。印象中的科幻片往往都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科技实力也远超地球人。《阿凡达》颠覆了传统。既然连弓箭都能战神导弹、飞机,还有什么不可能?抛弃唯物论的陈腔滥调,相信人的意志才是决定性因素。

末了,想起友人的一句话:中国人拍大片喜欢拍古代,美国人则擅长拍未来。细细咀嚼之下,还真是那个道理。

篇三:阿凡达观后感

人之所以为人--《阿凡达》

“人被许可入天国去,并不因为他们能检束它们的情欲,或没有情欲,而是因为他们能培养他们的理解的缘故。”在英国诗人威廉·勃来克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徽征,并非感情、服从或义务,乃在于爱与理解,这是一切幸福的来源;而一切不幸的起源,则诚周作人所言:只因心为形役,忘了来路,终为我执所包裹,入于孤独的境地。《阿凡达》的背景幕上,也一直悬挂着两枚星球:在未来时空里幸福的“潘多拉”和不幸的地球。

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是“所有礼物”与“一切灾难传播者”的综合体。在这颗人为命名为“潘多拉”的星球里,已经将地球破坏殆尽的人类找到了希望:这个星球装满了人类梦寐以求的财富,一小块“不可得”矿石就值两千万美元;与此同时也找到了灾难:“在没有呼吸罩辅助的室外,呼吸五秒钟便会死去;被星球上土著部落纳威人的弓箭射中,五秒钟毙命。”正如潘多拉星球人类安全部队指挥官史蒂芬上校所言的:“如果说世上有地狱的话,潘多拉比人类的地狱更地狱。”但危险自然是屏蔽不了财富散发出的诱惑力的,科学家们也得以耗巨资,用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育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达,以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并且,似乎是为了验证潘多拉有多危险,杰克通过神经元控制的阿凡达在第一次科考行动中落单了,并由此向我们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漂亮但吃人的花,足够面目狰狞的怪兽也具备着足够让人胆战心惊的攻击力??

但不论是“财富”还是“危险”,这都是人类的视角。在纳威人看来,在人类看来价值连城的“不可得”矿床,他们枕在身下浓睡,因为这是他们家的所在;而怪兽之所有富有攻击力,也是因为它们的领地受到了侵犯??这正如苏东坡和佛印的一则趣事:心中有佛的人,见人都是佛;心中塞满粪土的人,见人都是粪土侯,英国诗人斯文朋也早说了:“世间唯一不洁的物,便只是那相信不洁的念头。”

所以,人往往喜欢给自己设置一个圈套自己钻,越觉自己文明便越会被文明嘲笑,因为“以人为中心”的视角是残缺不全的自以为是,犹太人就有句谚语说了:“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与此相反,被人类视为原始野蛮部落的纳威人,却把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当兄弟一样来平等看待,即使是为了生存而射杀它们的那刻,也会感谢它们提供了食物并捂着胸口祈祷——这不是伪善,而是他们在内心就信奉着维持“万物平衡”的圣母“爱娃”。纳威人得以向人类提供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万事万物都通过“爱娃”联系在一起,他们也可以通过“触须”而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切冲突也能在灰飞烟灭中平息,就有如一朵水花的涟漪会静如镜面。心怀这块镜子的纳威人便如庄子最为推崇的“至人”,理解着一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杰克慢慢的理解并融入了纳威人的湖水里,折服了的他慢慢的开始了由“地球人”向“纳威人”的转变,当然这一过程在地球人看来是“叛变”,不明白他是在自我拯救,同时也是在救赎人类。两种不同的文明最终导致了大决战,世上极端纯洁的心与极端放纵的心纠结在了一起。杰克以魅影骑士的身份成为纳威人心目中的“救世主”,最后如耶稣一般的死去,并以阿凡达的模样复活了。他与纳威公主尼特丽相守在一起的桥段,也似乎在说:理解是爱的三分,如果理解了人和物,便很可能爱上这人、这物。

被地球人杀死的杰克并没有像耶稣临死一样说,“原谅他们,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曾经是地球人的他理解并谅解了地球人的“罪”,最后将地球人驱走似乎是为了让他们记起来路。导演卡梅隆也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们不要太放纵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的自信,他说:“我这部电影,有个广泛的隐喻,但不带政治色彩。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好。我们活在一个很强大,拿着枪,并拥有高科技的时代里,同时我们也有头脑。因此,我们就时不时的在无意中破坏着地球。但这是不可取的,我应该寻找新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现代文明科技并非不好,不过,我们应该控制这个对技术依赖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