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49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 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
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
们的一阵笑声,也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一笑。当马修知道贝比诺是孤儿后,对他格外照顾,让贝比诺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当马修因为失火事件离开时,贝比诺选择了跟马修走??
莫翰奇,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莫翰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因为犯错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当合唱团在表演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我想,有一个镜头大家印象深刻,当马修老师拎着皮箱离开时,他期待着孩子们能前来和他告别,可没有看到,有些失落,但当他走到围墙边时,看到了一地的纸飞机,当他捡起看时,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别的话语,这时,还有纸飞机从孩子们教室的窗户飞出来,接着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马修老师再见,马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乐观??那一刻,马修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才知道:原来这个“放牛班”比我想象的情况还要糟糕,但马修老师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马修的教育魅力让我折服。同时从这部影片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1、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孩子们的认可。2、应该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3、要多掌握一些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昨天,百忙中的张校长,为化工校区的 全体老师带来了精神大餐————《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已看过四遍,但是每次看起总能引发内心的触动和反思。 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这也是张校长所提倡的,以正能量引领,用读书来熏陶,艺术来陶冶,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真是马修人性光芒的体现。 美国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写过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着》,他给我们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词语“守望者”。书的书名来自于主人公霍尔顿同他妹妹菲比的对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郑学志的《做一个“偷懒”的班主任》中,有一篇文章是《累,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管住学生,因此,当我们管不住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制定规章制度,想方设法去说服压制,想方设法去各个击破。但是,我们从没想过:管不住,()是不是我们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管理方向就错了?”这段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难道是我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或者是一开始我的管理方向就错了? 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盯死看牢,并不需要手把手地去教。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太不信任他们,总以为他们离开了班主任就不行。” 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源于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指引和鼓励。,教育的本质是影响,而不是说教、批评和指责。我也意识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很多时候的教育成果其实只是瞬间的触动,时间会消解这种教育成果。因为孩子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反调节能力,而一次教育的效果,哪怕孩子当时痛哭流涕,那也很可能只是一
次表层的调节而己。正如我们拉橡皮筋,它有弹性度,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层的改变,一旦松手,又会回归到它原始的情况。孩子的这个心理事实就决定了要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不能夸大教师的教育能力,尢其是不能夸大一次教育的效果。当对生命的敬畏让位于自以为是甚至是盲目的师道尊严时,教育只能是一地鸡毛,苍凉满地。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只不过跟他们偶然相逢了几年。 “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
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着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着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一线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着坚守而欢欣。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观看后感悟颇多。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让人回味良久。
影片中的那些孩子们大多是让老师A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好像只能采取体罚、关紧闭,大多数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任自流——“放牛”呗。有多少人会相信,他们也会有春天。但马修——一个最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却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为何有如此神奇的魔力?我想:他的魔力来自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成了人来对待,来尊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我一直认为,师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没有真诚的师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对那些成绩优秀、全面发展的孩子,每个老师都爱得起来,爱得轻松;而对那些成绩较弱,学习不积极,思想再有点问题的孩子,谁又会真正的去关心、尊重他们,宽容、理解他们,发自内心爱他们呢?
影片中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正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马修深情的怀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马修正是这样,在院长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们的过错,有一次次宽容他们的过错,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他们。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有调皮、贪玩的天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每当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这样的教诲,需要讲求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宽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爱就可以的,也许谁都可以作一名教师,都可以去教授课程,但要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却不是多数人做的来的。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马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