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毛泽东》观后感
最近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毛泽东》,我看了三十几集,就想到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时的一段精彩的话:“如果开始把《伊利亚特》当作历史来看,你会发现其中充满虚构;当你将它当作虚构文体来阅读,又会感觉它里面充满着历史,而细节则是历史王冠上的珍珠”。
我以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作品,它靠细节取胜,因为它把历史的本质、历史的精魂都掌握了,反而就更能展开艺术创作的翅膀。毛泽东用奋斗的一生,探索救国救民的伟大真理,谱写的正能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电视剧中,青年毛润之的形象淳朴直率,真实可信,演员表演的细节可圈可点。想当初,人家张国焘是北大学生领袖,领导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一呼百应;润之作为留法学生的一员,并没有在北京直接参与,而是在湖南领导了“倒张敬尧”的运动。
当时的毛润之还是一个有志青年、求学青年,不像什么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有大名和大作而着称于世;更没有周公的英俊潇洒;在历次集会发言时话也不多。影片编导没有刻意拔高毛润之,而是描写了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知识青年形象,尤其是在北大图书馆里忙碌、读书、思考,和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谈恋爱的情节,流露出内心世界的感情是那样自然、真实而普通,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区别。
但是影片有一个细节,说明毛润之的头脑很不一般,那就是他对着岳父杨昌济郑重的说:那几个关于救国问题,我已经想明白了。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后来者居上,能想明白了中国的未来之路非毛润之莫属。孔子想明白了之后隔了五百年才有汉朝的强盛,马克思想明白了几十年后才有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毛润之也想明白了,三十年后新中国犹如东方的太阳蒸蒸日上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明毛润之具备强大的气魄和决断力:要出国时都到了海港码头了,一想留学法国的路救不了中国,就毅然对同伴说,我不去啦,你们自己注意安全吧!
试问,今天我们有谁能做得到吗?考了100多的托福,出国后别人还给白花花的银元花,不必去餐馆洗什么盘子,不用受苦遭罪,这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你不去?用影片里留法同学的话说,这也太可惜了 其实这也反映了毛润之心系天下苍生的宏大胸怀。在毛润之看来,留法也好,出国也罢,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人生的价值观不同,理念不同,自然走的路就不同。
还有,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深入思考,对陈独秀错误路线的坚决斗争,都表现的顺理成章 这是青年毛泽东走向成熟革命者的心路历程。毛泽东以其睿智的头脑,及时准确地预测国共斗争的趋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未来革命领袖的雏形。
影片细致表现了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调察民情,看到了中国千百万农民蕴含着改变现实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构想,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这是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起点。
而相反地,只知道僵化贯彻共产国际路线的上海的党中央和临时中央,则不断地派人到苏区去,对毛泽东展开批判,毛泽东一次又一次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但是他不计个人得失荣辱,顽强不屈地和错误路线作斗争,一直到1932年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也是过去不敢写的或者没有写好的,但《毛泽东》却非常真实而又从容地加以呈现,尤其细腻地刻画了毛泽东委屈的心理和情绪的波动,刻画他的喜怒哀乐,把革命领袖当做普通人加以描写,取得了让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这样客观地描写历史,表现人物的地复杂性,真实地揭示了矛盾冲突的结果,对领袖的形象不仅没有损伤,反而为他们增添了光彩。只要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一个世纪的历史感兴趣的人,看了《毛泽东》都会被它细节的真实感所吸引。细节决定成败 《毛泽东》最大的特点是细节,大多数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建国以来以来至少有几十部影视剧都曾表现过。但是,看《毛泽东》这部剧,我仍然感到很新鲜,为什么?直接的原因就是内容的细节。
笔者以为,电视剧《毛泽东》把党内两个不同的派别,我姑且称为以李立三、王明、博古代表的“空想派”和以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为代表的“实践派”之间的矛盾完全透明化了。而且对这一段历史,特别是对党内围绕走什么样道路的探索和争论,有新的细节发现和新的细节表现。过去虽然也写到农村包围城市,也写到有人主张走中心城市暴动这条道路,但都没有像《毛泽东》这样紧紧抓住了这个细节。
当时共产国际指导着全世界各国的共产党革命,就是要求走城市暴动的道路,准确地说是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在上海,从莫斯科回来的、从法国回来的中央领导人,他们也只知道有一个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因为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国家政权是巴黎公社,第二次是十月革命,不但是在城市暴动,而且是在中心城市暴动,是在首都暴动,在国际共运史上这是唯一的经验。
《毛泽东》立足这样一个高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大革命失败了怎么办?走城市暴动还是走另外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不论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来看,都是一次很大的思想解放,而且从国际共运史来看,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毛泽东》将宏大主题和剧魂升华到国际共运史、世界发展史这样一个高度,所有的道路之争,都有了非常新鲜的意味。在剧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细节,而且不断重复的重大细节 上海党中央机关不断地发动城市暴动,不断地失败,最后中央机关自己也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只能撤到苏区;而在苏区的毛泽东不断受到批评,不断地受到压制,博古和李德这些人不顾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强令红军攻打大城市,付出了惨重代价,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不得不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在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带地位,红军得以重生,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电视剧大胆表现了毛泽东等人对错误路线的坚决斗争 包括会场上的拍桌子、激烈辩论和毫不妥协的神态,说明了革命领袖面对党和革命事业何去何从的大义凛然。
强烈的细节对比,说明了正确道路的探索必须从实践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样高超而新鲜的立意,赋予了全剧以新意与诗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有一个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谓“大事不虚”,也就是对重大历史和重大决策事件的描写不能违背历史事实,所谓“”小事不拘“,就是刻画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而且必有大量的虚构。
电视剧《毛泽东》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而且引领整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都抓住了戏魂,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台词上,能够大胆按照艺术规律要求进行细节虚构,靠细节抓住人 这是一部打造细节的伟大革命史诗。
- 上一篇:《爱闪亮》电视剧观后感
- 下一篇:电视剧《老有所依》观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