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观后感
这两年有点喜欢看电视剧,看了很多的美剧,比如《纸牌屋》,《冰与火之歌》,《国土安全》还有英国的电视剧《白王后》,《终极特警》等。这些电视剧有时让我如痴如醉。《冰与火之歌》我一口气看了三季,一度沉浸在残酷的梦幻和壮丽的史诗之中。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憎恶央视,把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第四季弄成付费片,并加以阉割。
《纸牌屋》反映了政治的丑陋,但是我也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潜意识里面站在了坏人弗兰西斯一边,希望他成功。我很喜欢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很喜欢美国的历史,所以这部片子在观看的时候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认识上的障碍。这部片子让我再一次确信,美不一定是纯洁的,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共鸣。美国给了每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梦。但是一个底层的美国人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不停的斗争。
对于英剧《白王后》在看完后有了别样的感觉。这是一部女性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原来女性对历史描述是那么的细腻和深邃。其中有一个镜头,放荡的国王爱德华四世在临死之前对他的王后伊丽莎白说:“You are my home”,我居然感动了。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曾盛极一时。但是说实话,中国的文学在衰落,连带的中国的影视作品也乏善可陈。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心灵和思想的自由是创作的源泉。
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却是中国电视剧的异类,那就是《暗算》,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部《看风》。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好几遍,前几天又看了一遍其中的《看风》。看完之后同上几次一样感到惊奇,有点怀疑自己以前根本就没有看过。这部片子是一个可以无限挖掘的宝藏。
《看风》最经典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安在天和黄依依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在人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对立面却在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安在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烈士遗孤,在苏联长大,养父为在职的高官,才华横溢,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时代的极强的适应力,可以说他在政治没有一丝的污点。虽然他的内心也时常充满困惑,但是仍不失为体制的产物和杰出的代表。
黄依依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是一个惊喜,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她在片中的出现像一阵春风吹进每一个人的心房。对于她最后悲剧性的结尾让让观众唏嘘不已。
本片的拍摄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水准,真实的还原了六十年代的社会面貌。本片的开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经历了大跃进后的北京城的破败的面貌,但是当场景转化到了某部的大楼后感觉却焕然一新,大楼的装饰随谈不上富丽堂皇,但是相比于破败的北京城也是天壤之别。当情节发展到安在天为了破解密码去数学研究所寻找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给了他们一些肉票,让食堂的工作人员和前来吃饭的职工兴奋不已的时候,那栋虽谈不上豪华的大楼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馨,仿佛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只要躲在那栋大楼里面,就能有足够的安全。
安在天和黄依依的相遇可以说是美与纠结的混合体。两人都是密码专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安在天是苏联顶级密码专家安德罗的爱徒,而黄依依则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的得意门生。天赋和才华让他们彼此心有灵犀。他们之间的关系疑似爱情,但是又超越爱情。不嫉妒彼此的才华,给予对方毫无保留的欣赏和的帮助,这一点即使是在恋人、夫妻之间也是很难做到的,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但是在两人之间却永远隔着一堵墙,让他们难以逾越。黄依依曾深情的对安在天说(原话不记得了):“我离开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师,在海上飘了三个月,后来看见一片陆地,我知道那就是我的祖国”。
祖国对于黄依依这样一个海外游子来说本意味着一种眷恋,但是此时的祖国已经不是她1946年离开时的祖国。祖国已经被一架庞大的国家机器绑架。在国际关系剑拔弩张的同时,国内关系也是草木皆兵,对于黄依依这样一个充满才情,又不肯伪装自己的人来说,成为异类,被推向群众的对立面是自然而然的。祖国最终让她感觉如同一片沙漠,令她窒息,安在天的出现让她仿佛在无边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她在离开数研所,准备前往701时,跪在在祖冲之的雕像前说:“我不是被国家机器带走的,而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当然,安在天就如同在沙漠中的绿洲里建起的701一样,并没有成为黄依依的依靠,而是她的葬身之地。
安在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专业领域很有造诣,但是他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工作和人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本质是一个特务。在片中他接受采访时曾说,他可以在一天之内用七个名字,可见他人格分裂的程度多么的严重。这一点在《看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片中有很多旁白都能反映出这一点。
比如铁部长说服黄依依去701后,安在天的旁白:“我感到一种快乐,从心脏到心脏,她终于是我的人了”,安在天是想说,黄依依终于是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了吗?后来当他知道黄依依在星期天偷偷去看被发配到农场放羊的老汪时,他的旁白是:“我有一种被摧毁的感觉”。但是他敲开黄依依的门后,又以一种领导和同事的腔调和黄依依谈话,他是如此的镇定。当黄依依向安在天表白爱意的时候,安在天常常以去世的妻子作为挡箭牌时,观众也根本分不清那是真话还是假话,也许两者都有。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柳云龙,安在天在黄依依面前的很多复杂的心理要表现出来,需要炉火纯青的演技。
笔者认为安在天身上存在人格分裂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优秀的品质。在片中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是黄依依和老汪好上了,这个话题,估计所有暗恋黄依依的男观众(不暗恋的可能很少)和喜欢她的女观众都不愿接受和谈论,否则会感到被撕裂。于是将愤怒推倾倒在安在天身上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因此就否定掉安在天的优秀品质也是不公平的。
安在天和黄依依都是能够看到体制残酷的人,黄依依以自己的叛逆来挑衅体制。安在天对体制的残酷的认识绝不比黄依依肤浅,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认识可能更为的深刻。安在天深知体制可以如何将人毁掉。因为安在天就在用体制赋予他的权利摧毁别人,比如片中的老汪,张国庆,刘丽华就是徐院长和他联手毁掉的。黄依依在县医院被刘丽华失手伤害昏迷后,安在天认定为谋杀,他在县医院的女院长面前的表现,一方面是他对黄依依感情的爆发,同时也是一种权力的骄狂,“我要将那个人撕碎”。女院长被吓得魂飞魄散。在徐院长和安副院长面前,卑微的小人物的命运可以被任意的摆布
很多有安在天经历的人,在获得权力后会沉浸其中,但是安在天没有,他的心和灵魂仍在跳动。他有时是残酷的,但是他没有停止对自我和体制的反省,这一点上也是他人格分裂的表现之一,他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在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就是徐院长。徐院长有亲切的笑容,亲切得可以让黄依依这样的高智商女性把她当成大姐姐,向她诉说心事,痛苦时可以将头靠在她的肩上。但是徐院长的铁腕远远是安副院长难以比拟的,在无法收拾张国庆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收拾了张国庆的老婆刘丽华,没有犹豫,没有困惑,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从徐院长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心理活动,所有的行为包括微笑都是程式化的,所有的决定都是利益的权衡。徐院长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安在天,徐院长就是一架机器,而安在天不完全是。
黄依依的确是一个数学天才,最后破掉光密。本以为会离开701的她最后居然选择了留下来,理由是在这里她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或者说她在这里因为她的功劳可以得到领导的庇佑,而不像她在数学研究所那样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被领导视为眼中钉。但是讽刺的是,在数研所,她被谢兴国的老婆打,而在她受人尊重的701,她却被刘丽华重伤昏迷,最后失去生命。
片尾安在天将昏迷的黄依依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希望她能醒来。黄依依一直想知道安在天的妻子小雨是怎么死的,也曾因此向徐院长打听,而安在天对此却讳莫如深。最终,安在天在黄依依的病床前告诉了她真相。在莫斯科,安在天的妻子小雨拿到了情报,但是成为苏联特工的人质,安在天和苏联特工在树林里对峙。
苏联特工用枪顶着小雨的脊柱,小雨让安在天打死苏联特工,拿走情报,但那样她也会死。安在天在犹豫后还是向苏联特工开了枪,最终安在天只能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到祖国。妻子的死一度让安在天对自己所从事的的工作或者说事业感到厌倦和质疑。当昏迷黄依依得知安在天妻子的死因后,失去了生的欲望,在那个晚上离开了人世。也许,她发现安在天并不是她心中的绿洲,而只是沙漠的一部分。
安在天在黄依依病床前讲述妻子的死因,就像是一个罪人在向神父忏悔。安在天无法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痛,因为得到的答案会是,“那是为了祖国,”而他不可能因此而给予更多的解释。笔者还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他在向黄依依诉说的时候,是不是认定,或者已经不希望她醒来。
黄依依的死是一个悲剧,死得蹊跷又绝望。但是这其实并不算什么悲剧,如果她不死,在体制的煎熬下,最终穿上中山装,勒上上皮腰带,那才是最大的悲剧。鲁迅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但是如何摧毁决定了悲剧的程度。黄依依的死对她自己是一个解脱,也是编剧对观众的照顾。
在片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华丽辞藻,说实话,很多都是对的,也是感人的。但是最后该片却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爱国主义不是一切,更不能将人性异化,否则将成为罪恶的源泉。
- 上一篇:食来孕转观后感
- 下一篇:电视剧刀客家族的女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