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十送红军》观后感(一)

《十送红军》观后感

  文/李星文

  截止到昨天晚上,央一播出的电视剧《十送红军》完整讲完了三段故事,第四个故事也开了头。虽未得窥全貌,但这部剧的不同流俗之处已清澈可见:没有选择捋着党史亦步亦趋的描红叙事,没有采行黑白电影惯用的对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的讴歌赞美视角,它试图通过为小人物立传,再现长征的伟大、艰辛、激越,它将人性化叙事和情感先行的策略用到了极致。

  《十送红军》是单元剧,十段故事,十个主人公,每个单元五集左右,单元之间首尾勾连。十个红军战士的年龄、性别、职位、文化背景迥异,每个人都有所执念,每个人都牺牲在了长征路上。每个人倒下时,都在身后立起了一座丰碑。每一次的牺牲,都在夜空中留下了理想主义的光焰。

  首先出场的刘威扮演的老红军钟石发。他领着四个儿子一次性加入红军,操一口湖北乡音纵横苏区。在长征开始的地方,他接到了军团长的命令:将参加了敢死队的四个儿子带回一个,为老钟家保留香火。这显然是受了《拯救大兵瑞恩》的启发,也和自古以来“二男抽一丁”的征兵原则暗通,这道命令一下达,军营中立刻氤氲了爱兵如子的人情味儿。这是一个崭新的切入角度,这与过往的总是抢着往前冲的革命叙事大异其趣,这是第一次让正面人物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做选择题。当然,程式仍在,步子再大也不能扯着蛋,尽管钟石发有怜子意,儿子们却无后退心,个个拒绝了老爹好意,慨然赴死。这道选择题给出了多种可能,同志们还是自觉选择了传统答案。

  紧随其后的是佟大为扮演的神枪手张二光。张二光是个倔种,玩命学艺,拼死杀敌,跟以往的类型人物没啥区别。可他身边环绕的四块料出新了:瘸子,瞎子,残手和智障。这四个人出场时是八十年代农村电影里的二流子模样,偷奸耍滑,逃避干活。剧情进展之后才见,这些天聋地哑各有绝活,应该被视为江湖上天赋异秉的奇人才对。可惜的是,他们失了魂,落了魄,丢掉了精气神。这一节完全不像是革命战争故事了,简直就是武侠小说的红军版。张二光唤醒了他们内心隐伏的豪气,一群病鸭子变得如狼似虎。这一段有着传奇文学的飞扬,也有着“伤痕文学”的省思,更有着狙击手电影的技术控和悬疑气氛。

  当王雷和李小萌的夫妻档登台时,《十送红军》进入了形而上的路线斗争和炽烈的爱情篇章。王雷扮演的贺坚是留苏归来的政工干部,他对战局的走向总有敏锐的判断,却不大体恤战士的生命。与他搭档的连长是土生土长的指挥员,不怕牺牲,但坚决反对无谓的牺牲,总是把保存战士性命放在重要位置。这两个人经常脸红脖子粗,代表了当时的左右之争:博古和李德主张正面交锋,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毛泽东主张虚虚实实的游击战术,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最高原则。如果仅有路线之争,这段就硬度太高了。与此并行的是李小萌扮演的小桃追逐贺坚的爱情线,女追男也非仅仅隔层纱,这一路走来多少辛酸和伤痛。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可是已经深陷重围。夫妻档演情侣,火花是真的,眼神是热的,形体是自然的,观众的触动也是真真儿的。

  编剧李修文在坚硬的革命题材中,注入了温情、柔情与深情。情感的炉火升起来,某些刻板的话语也就融化了。越来越多的主旋律作品喜欢上了人性化叙事,但能突破水油互斥,真正融合为一体的并不多。导演毛卫宁很好地领会了编剧意图,感情戏拍得浓墨重彩,感人至深。剧中大量用运动镜头表现战争场面,刘威甚至还有一个端枪突进的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烟火、美术、枪械、动作部门配合度极高,使《十送红军》的影像在同类题材中出类拔萃。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红军战士们时时挂在嘴边的“我要杀白狗子”现在听来有些刺耳了。红白殊死相搏,这固然是一段残忍的信史。政权更迭,从来都充满血腥的虐杀。但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喊杀声依然响彻荧屏,这不免令人心情复杂。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所有的战争都是破坏型的、不得已的,反战应该是和平年代的基本意识,当年被杀的“白狗子”也是穷苦人居多,何必今天在电视剧中再反复宣扬他们“该死”呢?

  从于都到湘江,再到遵义,《十送红军》一路走来,带着新意和情怀。接下来还有什么奇情悲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