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第一次看《国王的演讲》是在其获得小金人之后,大众媒体众口一词的赞誉:精致的镜头,流畅的剪辑,出众的表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产电影缺什么它就有什么)就这样怀着好奇与期待之心看完了影片,果然名副其实。
之前极少看英国电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女王》。两部影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四平八稳的故事,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都带有一些英式幽默(网络上讲这也是英国学院派电影特点),并且主角都在责任的约束之下的要进行自我牺牲。
回到《国王的演讲》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主要有两条线索:
一、国王如何克服口吃,战胜自我的线索。二、国王(以下统称伯蒂)与罗格如何从医患关系发展到彼此交心的知己关系的情感线索。
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但本人看来这部片励志成分太少,也许是因为主演不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从小就身残智残,成长过程中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他一出场就是公爵,身世显赫,并且还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口吃对国王的打击似乎很微不足道。至于影片最后的演讲,虽然在前边的铺垫之下挺感人,但平心而论并不是很激动人心(这与《女王》的感觉差不多,也许这是英国电影的特点吧)。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励志片的我们,这显然不是很合胃口。不过话说回来,我相信导演自己也并不想把《国王》拍成好莱坞式的电影。
其实我认为本片最精彩还是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线索。一个街头赤脚医生(没有执照)机缘巧合与国王相识,最终成为一生的知己。(排除二人的性别,听起来很“偶像剧”)首先,我认为应该归功于罗格独特的治疗方式——治疗双方建立平等关系,这也为罗格了解伯蒂内心提供了条件。其次,还得归功于那个特有的年代——一个王权受到约束的时代。
下面我们就看看导演是怎么处理二人的情感线索的。影片开始,在伯蒂妻子的牵桥搭线之下,两位主角邂逅了。两人的第一场戏火药味十足,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高傲且脾气暴躁的公爵和一个面对贵族不卑不亢、略带幽默的医生。当然,伯蒂在发现自己在听音乐能流利朗读之后,他接受了罗格的治疗(如果不这样的话剧情就无法推进了)。在罗格的治疗下,国王进步神速,这些过程导演一笔带过,因为导演要把篇幅留给他们的内心交流。二人的第二场重要的戏是老国王死后,伯蒂不是与自己的妻子而是与罗格倾诉内心。此时伯蒂已经开始接受这个医生。罗格建立平等关系,进行情感交流成功了。伯蒂不仅说了老国王对他的评价,还说出了他口次原因,与哥哥的微妙关系,就连他俩一起寻开心那点破事都“招”了。可想而知,此时对于伯蒂,罗格不仅是医生,也是一位朋友。(导演将二人的交谈处理得很有趣,伯蒂一会口吃,一会以歌唱表达,观众看了都忍俊不禁。)二人第三场戏是罗格与伯蒂开谈论皇位的事,最终是伯蒂与罗格关系破裂。伯蒂的生气恰恰反证了罗格了解伯蒂的内心。此时的伯蒂,一方面觉得哥哥不能胜任国王之位,而另一方面伯蒂自己也不愿意但国王。罗格洞悉伯蒂内心,从国家大局以及朋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伯蒂的期许。也正因为说中了自己的心结,高傲的公爵十分生气,顾于脸面,他也没有接见前去道歉罗格。不知观众是否觉得这很像小朋友之间的怄气。而在被告知治疗结束后,罗格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亲自登门道歉。看到此,我想观众都能理解他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了。这场戏十分重要,它为后面在教堂的那场高潮戏做足了铺垫。两人的情感高潮戏是在教堂的那场戏。其实在以上几场戏的铺垫之下,从罗格被揭穿到又重新被信任的整个过称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我们在被台湾、韩国的偶像剧、苦情戏恶心了多年之后,再看罗格与伯蒂的情感戏,说实话很难用跌宕起伏或紧扣人心来形容。但导演把二人的情感戏处理得如此细腻、到位着实让人佩服(比国产电影强多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出我内心的一个恶观点——砍掉最后演讲那一段,本片基本可以取名为《那什么拯救你,我口吃的国王》)
最后要感谢两位主角的精彩表演,特别是科林,他那口吃的表演极易将观众带入戏,时常让观众为他捏把汗。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两位主演出众的表演,这部电影肯定会有英国学院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沉闷。
- 上一篇:《I DO》观后感
- 下一篇: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