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
在少年Pi最后的告白中,我的眼泪也伴着狂风暴雨一起滂沱而下。这是我13年以来最动情的一次大哭了。我感到并看到上帝以父亲的形象,抚着我的头安慰我。我想此刻是我最接近上帝的时候了。
我为什么要哭得那么放肆,作为一个男人,如此激烈地抒发自己,一生中也不会有太多次。
我一直是个遵从内心的人,我认为自己内心是支撑我这个存在的最大力量,它能够让我更加坚定、更加勇敢,也渐渐地让我和外在取得和谐。而过程中却要面对许多外在的压力,包括来自亲密关系的压力。
这一刻的释放,把最近笼罩我周围的阴霾也都冲洗而去,让我想起更多的爱——归根结底,我是个最重视爱,却又缺少爱的人,当然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原因都是自己的——因为世界本来是一面镜子,你笑它才笑,你哭,所以它才对你哭。
如心理学教材所说,父亲的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母亲的爱,则是无条件的爱,父亲往往爱那个“最值得爱”的孩子,而母亲往往爱那个“最需要爱”的孩子。细细的想起来,父亲对我的夸奖得很少,他本就不善于表达爱的正向情感,其实他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而母亲对我的爱,却在我十几岁离家外出求学的那年开始,表现得绵软细密。
也许潜意识中,我一直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来获得父亲的表扬——这种说法,算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吧,虽然非专业的分析,难免漏洞百出,但此刻我且这样来归因以自洽吧。我做得不好,一直没能让自己和亲人满意。虽然对自己内心的交代已经完成,但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就变得不可自圆其说。我需要更多的力量。
就像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说是复杂其实也简单,这几天纠缠不清,清晨的冷风中我明白,可以说是自己“无事生非”,或者可以说是太不思进取——很多问题不是问题,只要向前看,向前冲,问题就会被“break”的。现在最需要的是不停地向前奔跑。
也许是最近的“闭关”,让自己更加脆弱和情绪化了。
说回正题,《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面讲的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且容我武断地判断,如果喜欢第一个故事,你是个内心柔弱的人,如果喜欢第二个故事,则你是个充满力量的人。这是因为,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的内在世界,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外在世界即人类和社会的。——其实二者又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不同的视角。
“科学可以教会我们更多的认识外面的世界,但不是在这(手按胸膛)里面。”Piscine,如她的妈妈说的那样,他是个内向型的孩子,身上有着灵性,更多地能向内在求索。
Pi什么宗教都信仰,什么神都拜,别人看起来很可笑,但我却不觉得可笑。在我的理解,对宗教信仰如果只是偶像崇拜,是不够的,还有迷信的风险。而是要换成对教义的理解和遵从,可以把这些教义当成具有更大胸怀和格局的人的训诫。换句话说,我不认为存在佛祖真主上帝这样的人格化的“神”,但这世界是存在一种宏大的力量和规则,不能被人类完整地看到,不能被人类全部理解,却被先知们从自己的角度揭露一部分,记住,只是这宏大规则一部分,所以不必神化它。即便全部的的规则,也没必要神话,只需要尊崇和敬畏就够了。Pi有着强大的内驱力,愿意接近这些规则,愿意解读这些永恒的和终极的问题。他信奉的不是某个宗教,其实就是宗教之上的这个宏大规则。
“上帝让自己更易于接近,更像人,我们才能理解他。我们不能理解上帝和他的的全能,但我们能够理解圣子……”原来这就是人所看到的形象化的“上帝”和圣子存在的原因。
在电影中的第一个故事中的隐喻关系是:Pi——人性、理性;虎Parker——人的动物性、生存的欲望、贪婪;斑马——慈悲心、同情心;猎狗——残暴、疯狂、杀戮;猩猩——亲情、爱。
第一个故事,大篇幅叙说 Pi和老虎Parker的故事,其实是在讲个体的人,灵与肉的求索或称挣扎。是李安导演一贯关注的人的内省的视角。
人的动物性和欲望,凶猛如虎,平时在笼中受到束缚,一切祥和,看起来还很美,一旦出笼十分可怕。父亲代表的理性、历史和记忆,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财富,是他教会了儿子Pi,老虎很危险。母亲代表直觉和感性,让我们能够自省、感恩、认识自己的局限。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啊,如果我们像科幻电影中一样,只有一个大脑,不用肉体来支撑,会怎么样呢?这是灵肉分离的设想,理性来讲,人的基本需求并不多,按照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模式,吃住、取暖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了。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不会阻碍精神层面的学习和进步的,往往只为这具皮囊也就是灵魂的“屋子”来服务的。但这太偏向与理想化,人类所有道德的最核心基础却是“延续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生存,并竟可能地保留自己的基因,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宏大自然规则的一部分——任何自然的东西都值得尊重,因为那是上帝(代指那个宏大的规则)的意愿。(另外一句题外话:人永远不要想代替上帝,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行事。)于是肉体和灵魂不可分离、相互依靠、互为表里。
电影中的Pi和老虎以及其他动物的相处和斗争过程,或许可以看成人的一生的内在冲突的写照。人的各种发心,在不断地斗争,交织,纠缠,首先互相试探,互相不能驯服,冲突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逐渐获得主动权,动物性慢慢被驯服、欲望被安置到它自己的范围内,直至能够相安无事、和谐共处,直到互相依赖、不可分离。有趣的是,动物性,或者人的欲望,却不能完全被遏制,否则,人将不人,人将不能健康地存在和发展,这已经被各不同文明的“存天理去人欲”时代所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冲突不断,Pi在上帝或命运的狂风暴雨中不断挣扎争斗,失去家人、财富、一切。经历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绝望,奄奄一息的Pi,在怀中抱着和他斗争纠结了一生的老虎Parker,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上帝:“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最后一刻,他的心中不是恐惧,不是悲痛,不是虚无,不是绝望,而是依然充满——感恩,这是对充满世界的这个宏大的规律的最大尊重,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到此时,把自己完全交给上帝的Pi,却被送到给他带来休养生息的地方。食人岛的隐喻如同伊甸园,可能是安乐窝、避风港、温柔乡、家、思想的退隐之所。它太美了,一切都安排好的,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是一般人梦想的天堂,但是却暗藏杀机:“早晨给你的,晚上都收回去”。——上帝是公平而冷静的,给你多少,就会收回多少,“万物不过是能量的流动的载体”(《阿凡达》)。“……小岛消化了他,只留下牙齿。我看到我留在岛上的结果:孤独一人,被遗忘,我必须回到人类社会中去。”看到这点之后,Pi离开了这里,继续上路。(《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最后也是毁灭在船上的。只是,这是他自己的选择,算不上悲剧。)
上岸,上岸,漂流结束,到了生命的终点。灵魂被救赎,肉体头也不回地回到大自然,带走一切的记忆:欢喜、悲伤、哀愁、爱、恨、烦恼、不安、喜悦,欢乐、颤动……一切都不属于你了。
在Pi与上帝斗争时的配乐,和另一部讲人生和命运的《楚门的世界》配乐很像哦,而且场景也像。人生也如同在茫茫海中的一次航行。任何依靠依赖都是软弱的,一切只能靠自己,这并不是说人间冷暖,而是别人都帮不了你,最后的救赎还是要靠自己的。
第二个故事,就是第一个故事所隐喻的现实。也是人类社会一直都在上演的故事。为了生存,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能量和资源,这是自然的法则。于是每个人都在这个法则之下,扮演自己的角色。电影中,第二个故事很短,只是Pi的口述,因为这种现实的故事,就在你我身边,或者能看到,或者能记忆到,无需多讲,它就在那里。生旦净末丑,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
- 上一篇:《变种外星人》观后感
- 下一篇:《西游降魔篇》观后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