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剧情: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观后感:开学第一天下午,全体教师在会议室看了影片《凤凰琴》,剧中的民办教师、复式班等对于我们来说都略显遥远,反映了一个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折射了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拨动时代精神的琴弦。
影片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在80年代末的山区,教育状况看得人心酸,学校校舍破旧,师资严重匮乏,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贴,5人150元,平均一人才30元,可就这么点钱,却还要拖欠,已经9个月都没拿了。看到这,旁边一位老师说:“拿不到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是啊,若是换作如今这个年代,可能真就无法生活了,因为现在的我们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购买,都需要钱。而在那个年代,有土地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就能生存下去,至于生活质量根本就考虑不到。
民办教师的唯一出路就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转正。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走出山区,摆脱贫穷。然而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却又是谈何容易?盼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难轮到。需要有关系,有年龄限制,要参加考试等等。
山区的孩子享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家里穷,没钱供孩子上学,孩子凭自己的辛勤劳动(采草药)攒到的钱买书本,一旦家中出事,就得辍学回家,小小的肩膀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孩子上学的路更是辛苦,道路崎岖,坑坑洼洼,还有遇到狼的危险。
可即便是艰苦的条件,老师和孩子们都不失生活的正气和人性的辉煌。影片通过一个个平淡的、琐碎的情节,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和一份流淌自如的心理轨迹。每一个人物在各自的困境中,都有一个个的动机。然而正是这些老师,要走十几里山路接送孩子,要收留路途遥远的孩子寄宿在自己家中,要组织孩子用劳动所得购买书本文具,要用笛子和口琴吹奏国歌,领着孩子们每天在晨风中举行简朴而神圣的升旗仪式……第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子因为不知道而迟到了,她解释:“我迟到了。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张英才问:“这些孩子能理解么?”余校长说:“最少长大以后会理解。”是啊,五星红旗在山区的天空中飘扬。告诉人们,那就是学校,孩子们看到国旗就什么都不怕了,因为他们知道国旗的背后有祖国、有学校。可见国旗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现在的孩子呢?现在的老师呢?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是在进步吗?
围绕着民办教师转正只有一个名额该给谁这个问题,影片生动地描写了老师们由“为己”到“为人”的真实心态。表现了淳朴的山村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宽阔胸怀。
一部影片,一个年代的缩影。据说,李岚清用这部电影做文章,通过电影使各级领导对“民办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有较为形象的了解,从而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合格的“民办教师”转正,为他们能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助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