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凯尔经的秘密》观后感

  《凯尔经的秘密》观后感

  当2009年奥斯卡公布了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名单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凯尔经的秘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动画竟然榜上有名。很快的它凭着它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它被誉为“凯尔特人的魔法”。

  公元9世纪,在爱尔兰凯尔斯坚固如堡垒的修道院里,被禁足的实习画师——12岁的布兰登,为了完成可以化黑暗为光明的《凯尔经》,勇敢地走出修道院,到院外的森林采摘做墨水的浆果。布兰登遇见了能变身为白狼的女孩阿诗玲,二人缔造了一段美丽的友谊。而后,布兰登开始绘画《凯尔经》。然而为了找到传说中的水晶---布鲁姆之眼,布兰登勇闯黑暗洞穴,打败黑暗生物,但阿诗玲却遇难失踪。不久海盗来到并开始进攻,修道院被夷为了平地。伊丹修士和他趁乱逃出凯尔斯,辗转各地修行,绘编《凯尔经》。当布兰登带着自己绘成《凯尔经》回到凯尔斯,在树林中他终于遇见了已无法再从狼变成人形的阿诗玲。在见到年迈自责的叔叔后,继续传播《凯尔经》。从此《凯尔经》被当成黑暗中的光明、能教化野蛮人的文明被流传了下来。

  主角布兰登有着纯真的特性,有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有自己的执着与坚持。面对叔叔的阻扰,小小的他毅然为自己的追求而不屈。经历了战乱,他更加坚定自己为完成《凯尔经》、将黑暗驱逐的任重而道远的信念。完书后,积极将其传播于众,解救民众。如影片中所展,当布兰登再次出现于修道院时太阳升起,光芒显现,他是一个为民众带来希望与新生的正面、光明的英雄形象。我觉得影片不仅是一个关于《凯尔经》问世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男孩成长的故事。布兰登从一个小画师经过层层磨难与蜕变,成功地成长为一位解救他人的英雄,把珍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并传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阿诗玲有一头飘然的银色长发,有一双深绿色的清澈眸子,她身形轻盈,给人以一种活泼、灵动和纯洁的小女孩感觉。在许多童话或故事里,都会有一个助主角脱险的精灵或仙女,而阿诗玲总在布兰登遇险遇难时无私援助,可以说她是该影片里的精灵。我觉得她的出现也是为了增加观众们对事情的传奇性、神奇性与相信度,因为阿诗玲在影片开篇说:“我看见了黑暗中的煎熬与苦难,然而,我在最脆弱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希望,我看到了那本书,那本将黑暗变为光明的书。”而她与布兰登的的多次相遇是证明她叙述的真实性。她的每一次出现不是带给他人希望就是快乐,或是神秘。让人继续观看故事的发展。而她与布兰登之间的朦胧情愫又让人猜想她与布兰登之间的种种发展。

  当阿诗玲出现的时候,影片中总会出现白色的铃兰花。它有别名,叫ladder to heaven,即天堂之梯,它的花语是幸福归来。在传说中,勇士圣雷纳德(St. Leonard)决心为民除害,在森林中与邪恶的巨龙拼杀,最后精疲力竭与巨龙同归于尽。而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犹如玉铃的散播芬芳的铃兰。而那块冰冷土地上独自绽放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观后感   )在影片中,铃兰遍布阿诗玲所住的森林,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伴有铃兰的盛开,在无自由与处于战争的情况下,铃兰的存在都给予人一种希望——苦难会结束的,幸福终会归来,安乐的日子不会遥远。这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渴望幸福和平。

  因为持守旧思想的人对求知的欲望予以了压抑,从而影片对当时的守旧思想提出了委婉的和象征性的批评:高墙不能保护知识,只有不断传播,知识才能长存。同时用独到的表达方式,将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一场如童话般的梦境,把以《凯尔经》为代表的爱尔兰传统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影片中的“墙”让我想起了《围城》。“围城”把中国人困在盲目闭塞、落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而“墙”把爱尔兰人围困在只守不攻、等待灭亡的处境中,二者都扼杀了人们与知识“生的希望”。

  影片倡导对处于“黑暗”和“遮蔽”中的知识的积极探索与传播,围绕并指出一个核心的主题:书写出来不是为了藏在高墙之内,而是为了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信念可带来希望与奇迹,可带来最终驱逐黑暗的光亮;同时传承文明,要想文明真正的传承下去,筑高墙是不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灵魂和内心的启迪与改革。只要《凯尔经》还在,只要文明的记忆烙进我们的灵魂与内心,文明之火就会代代相传,永不熄灭。人与知识一样,不应该被困、被藏,应在阳光下发挥其最大用处。

  个人认为,其实对于本片里的爱尔兰文化的作用,我觉得有些夸张了。很多时候,仅仅依靠文化的作用是不足以战胜黑暗的,文化可以指引我们光明的方向,我们还需将行动与文化相结合,双管齐下。且片中的《凯尔经》文化,是绘画艺术,对人们抗敌没有多大的功用,影片没有从最真实的历史情况出发,但对继承与传播爱尔兰文化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