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电影观后感
大海是人类的摇篮,是生命的起点。我至今依然记得许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大海时候,内心难以抑制的欣喜和激动。也许正如许多科学家所相信的那样,人类的起源是大海而不是深山,蔚蓝深邃的世界,才是真正家园。这一点在西方文化里体现的更多,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希腊,就是一个被蔚蓝环抱的文明。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碧海蓝天》的故事是从希腊开始了,那是一种情愫,一种对纯蓝之海,对生命的终极追求。杰克和恩佐是一对好友,从小在希腊一起长大,并且都十分热衷于潜水。杰克的母亲很早离开了家庭去了美国,而父亲在一次潜水中因为意外丧生,可是这却并未减轻杰克对大海的爱。许多年后,恩佐成为了世界潜水的冠军,但是他心底一直希望能和杰克一较高下,所以他邀请了杰克一起参加世界的各个潜水比赛。
两人都深爱着大海,但是这份爱却是迥异的,恩佐总是感兴趣于对大海的征服,对深度的挑战;而杰克似乎只在于对大海,对海豚保持着纯净的亲密。许多次比赛,杰克都打破了恩佐所创造的世界纪录。而一名女记者乔安娜在采访中,逐渐爱上了杰克。最终,恩佐在挑战极限时死去。杰克按照遗愿,将恩佐的尸体送人深海。而他也感受到了大海的召唤,放弃了自己的妻儿,独自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吕克贝松自己童年的影子,有着很强的自传色彩。“爱情、友情和真实是唯一的向导,我对它无限向往。”这是贝松的一段说辞。而贝松的童年,又如同恩佐和杰克一样对深蓝的大海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爱。成年之后,回首往事,遂成就了这样一部浸透了梦与爱的深情之作。
这是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构建了一个既充斥了幻想又贴近生活的影像世界,它引起的共鸣是特殊而强烈的。
影片的开头,是一种干净和清爽的黑白画面。缓慢而纯美,透露出一种法式的浪漫情调。孩子们在水里寻找银币,慈爱的神父,杰克父亲的蒙难等等,交织成了一组欢愉和苦痛交织成的怀旧画卷,大海在这里显得十分平静深远。
而转入正常叙事之后,画面瞬间就进入了一片澄澈的碧蓝之中。显然,这部电影杰出的摄影给观众呈现了一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皓蓝无际的海和天空显得富丽而饱满,繁复而迤逦,神秘而传奇。人的内心,环境和电影的气氛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极致的风景之中,既有梦幻一般的美好,也有死亡的气息,如同大海本身一样,既是狂野和摧毁的力量,又是温煦而柔和的怀抱。最终,如同一首乐曲一样,其中,散发出了多元的迷人味道,歌颂的却是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
死亡为何?虽然死亡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但是生命的价值和光辉,却是在这份死亡之中体现出来的。恩佐对大海的爱是建立在对大海的征服之上的,但是人始终是渺小的,直到他死时,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恩佐的死并无悲伤可言,而是回到大海的怀抱,寻找到了生命真正的体验。而杰克最终在世俗和灵魂之中,毅然选择了跟随内心而伴着海豚而去,变成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传说,也许他死了,也许没有,我们并不知道。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他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或者悲哀、或者失落、或者希望、或者美好,这就是我们对生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杰克和海豚消失在月色深处,从此,真正的杰克才出生了。
亲情的消逝、友情的毁灭和爱情的远去,不过都是沉甸甸、漫长人生里的无数遭遇。痛楚、欣喜、美好都是刻骨铭心的,而最终对生命的追求,却让个体跳出了这种生命多彩的轮回,而进入了更深更高的美和宁静里。恩佐用死亡,画上了轮回的最美句号;而杰克用永生,将这个循环永远的持续了下去。
对于吕克贝松,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很好的代表了这个风格多样的导演的不同侧面。也许法国国内对他纯粹好莱坞式风格的模仿批评很多,但是也不能否认贝松依然有着一颗最浪漫深情的法国之心。
《碧海蓝天》是一个梦,关于过去,关于情意,关于生命。也许,每个人心底都有这样一种渴望,为挚爱而美丽的死去,死在杰克心中的那片深蓝里。
- 上一篇:电影《碧海蓝天》观后感
- 下一篇:电影《桃姐》观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