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使的性》观后感
前段时间,微博上很火的一部电影《天使的性》,都说看了将会颠覆你的爱情观,带着满腔好奇就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天使的性》讲述一段两男一女两两相爱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一部重口味电影被网友“奉为”可以击败一切爱情片的神剧,网友们也竞相吐槽称这样的电影颠覆了人的三观,秒杀一切爱情片了!
本部影片有三位主人公两男一女。具体情节是这样的:男一号布鲁诺和卡拉一直是一对深爱着的情侣,小两口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可是,某一天布鲁诺在街头看男二号瑞等跳舞时,却意外遭遇小偷。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男一号布鲁诺意外邂逅男二号瑞,两人逐渐相知相爱,并有大量激情镜头。随后二人的“基情”被男一号的漂亮女友卡拉发现,卡拉希望布鲁诺能够离开瑞便原谅他。但是在布鲁诺向瑞告别时,发现自己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对方,于是布鲁诺离开了卡拉与瑞上演激情戏码。但是瑞在与布鲁诺交往过程中发现其难忘前女友,便找卡拉。卡拉也发现自己放不下布鲁诺,并允许他与瑞继续“基情”。男2号瑞为了消除与卡拉的隔阂,便主动接近卡拉,渐渐的二人也相爱了。最后三人和谐圆满的生活在一起。
对于,电影中的情节,确实不怎么样。首先,剧中说布鲁诺深爱着卡拉还有瑞,但从电影场景中,除了主人公有亲口说自己是多么的爱某某某之外,就再也没能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有爱的存在。更谈不上那个说什么因为爱而怎么怎么样了;其次,整部影片有很多重口味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爱是建立在性生活的基础上的,除去性生活就没有爱的痕迹!在我看来,就只是为了享受性刺激。
确实,这部影片颠覆了常人心中的爱情观!常人应该都不能做到像电影男女主人公那样开放,也从不想投入一段耗时耗力的三角恋情,常人的爱情里只能有两个人。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则和底线,况且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极尽夸张、荒诞和理想主义,不能当作现实的婚恋指南。然而,抛开电影的优劣和个人的喜恶,我想强调的是该电影所揭示的关于性的问题。
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同意焚书坑儒是不对的,闭关锁国是不利的,开放社会就是应当“百花齐放”,但是当面对性、婚姻、家庭等问题时,很多人立刻变身秦始皇,连忙将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打压并埋葬,或者,如果事不关己,就坚决与自己划清界限。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很多人说,同性恋就是一种深重的罪孽;也听到有人说,反正我就是正常人,我身边也从没有过“那些人”,他们跟我无关;或者有人匆匆蒙上眼睛说,我可不想看这些变态的东西。
在瑞典的很多公共场合,洗手间不分男女,或者专门有一间供所有人用,目的是照顾双性人、变性人以及不愿在二元结构中定义自己性别的人;那里的同性恋允许结婚,拥有和异性恋同样的收养权利,产假、保险、税收各个方面都一视同仁;单亲家庭,独身家庭,多伴侣家庭都不会受到歧视。当然,这些都是以强大的国家福利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长期的宽容文化为基础的。我并不是要让中国盲目模仿,一夜之间就改造成这样。但瑞典兼容并包的氛围至少能让我们知道,性的多元是可能的,也并不必然是危险的。
但是为什么有人对复杂社会如此排斥,对性的多元如此恐慌?想起大学时上的性教育课,当问到性在心中的印象时,大部分起来发言的人都说是肮脏的、丑陋的、阴暗的,而当有人说到性是愉悦的时,周围则出现了诡异的笑声。传统的性既是如此待遇,那么双性恋、同性恋、变性人这些“舶来品”则更是入不得厅堂了。这里有一个柜子的隐喻:在西方,“出柜”往往是性少数群体内心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走出狭小封闭的空间,阳光地面对家人和社会,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解放,这跟基督教的“坦白”文化息息相关。而中国则强调“家丑不可外扬”,而既然是丑的,就要柜门紧锁。在一个外表华丽的柜子和一个被关起来的孽子之间,许多传统的中国人都会选择前者。
中国不乏对他人指手画脚的“性道德家”,却缺少敢于站出来表达性的多元与愉悦的“性实践家”(阳春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这样的胆识和远见令人敬佩),也缺少真正体现多元价值的性教育。但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我也很难想象突然有一天中小学的教科书中就多了如何看待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同性恋、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怎样看待性快感和怎样保持性健康等内容。这些问题显然会被看作“过度前卫”,“不符合中国社会现状”,“不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确,一个规训社会是很难主动将其民众变得不再驯顺而有用,而打破性的语言禁忌而直接向儿童传授有关快感的知识也几乎是逆水行舟。荷兰的性教育值得借鉴。他们并不直接向青少年讲述那些“敏感词”,而是将两个观念贯穿性教育的始终:一是安全,二是尊重。尤其是尊重,不加道德评判,不干涉他人的行为,才是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五)
- 下一篇:《家的N次方》观后感:因为爱,放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