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让熊猫飞》观后感

《让熊猫飞》观后感

  这些年以来,赵半狄老师的知名度早就跨越了艺术圈,凭借对国宝熊猫的非常手段的垄断,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一再行销“熊猫是我的”独有产权模式,同时挑战好莱坞的电影霸权,这也让国家有关部门和围观的老百姓无所适从,我们既然不能说你赵半狄和熊猫没有五毛钱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这五毛钱的关系,更不能就去剥夺赵半狄老师对于熊猫的恋物癖般的痴爱,作为十三亿分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也应该可以宣布“熊猫也是我的”,就好像国资委代替我们拥有国企一样。

  《让熊猫飞》这一次,让赵半狄自嗨起来的,是以一次事先不够张扬的慈善活动为背景,以主动介入的行为艺术来推广熊猫飞的概念,一本正经的荒诞,让熊猫代言成为现实电影主人公,而赵半狄也以艺术家的固有身份成为电影界的新导演,那些小演员也以真实的姓名来出演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里的角色,这就是一再失真的当前社会的一次实验。

  “看!飞机!”记得,小时候天空还不灰,偶尔能看到飞机就很开心。如今,灰机已经司空见惯,就如同一再被过度消费的熊猫、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类型的电影和名目不同的愤怒——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割喉战的当下,我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之中,精华与渣滓紧紧依靠在一起,即便是五六岁的孩子,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都远远超越70后的童年太多太多,绝大多数孩子早就学会了在现实中虚拟的表演着,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就明白在陌生人前、镜头前需要表演。

  《让熊猫飞》里太多的孩子正常而不够自然的诠释着角色,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白两色的熊猫也在他们在奥数班、占坑班、《新闻联播》、班会、喜洋洋和灰太狼的空隙间熟稔接受的信息——熊猫是活化石,是中国的——至于本来就应该属于全世界这一点,似乎不需要去格外的思考,正如以前我们可以一边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边再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熊猫就这样被中国人占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自豪于是熊猫故乡的乡亲,你我既然如此,赵半狄的过激性占有欲望,也可以被理解,至于许可、同情与否,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赵半狄。

  熊猫的自然产地在中国中部偏西的密林里,在漫长的岁月里,孤独的存在着,吃着不开花则已一开花就要挨饿的竹子,直到被人类发现,然后蜕变和兑现出太多的社会价值、人文蕴涵以及国家之间特别的友谊信物。“让熊猫飞”也就是让人类的欲望飞,法国学者雅克·拉康说“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熊猫很幸运成为人类欲望选择的重要符码,一再被消费、阐释,生产出从贫瘠时代到物质过剩时代的精神溢出价值,于是熊猫将会继续被圈养和繁衍下去,然后再贡献和读解、推广出更多的价值和价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