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暑假的日子闲暇时间比较多,没事也就随眼多看了几部电影,林林总总的有不少吧,但是大多都印象不深刻了。今天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原著我没读过,但看完电影我还是有很多感触。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家喻户晓得美国名著,对它的电影改编历来就没有成功过,直到我看到了莱昂纳多。老实讲以前我曾多次看到这个片名,但是人们提到的时候,我也就当是乱风过耳,以为仅仅是以一个精致的描述词加以关注的。直到看到了这部电影。怎么讲呢?每个男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女神,曾经是那么的圣洁与高不可攀,曾经的一颦一笑能让你奋不顾身去做任何事。而其实也只是一普通女子罢了,只不过是那样一种叫爱情的东西蒙蔽了你的双眼,无限放大了她的魅力导致的错觉而已,多巴胺过多会激发人们干蠢事。为了耐情而杀人和自杀的事屡见不鲜,所以当看到同事有一篇七夕的讨论爱情的文章时,我只是淡淡地在下面回帖“爱情就是精神意淫的产物,世上本没有爱情,谈的人多了,便有了爱情。”然而任何人,一个单个的人,在某一个阶段都会犯傻去做这件事。做得多了自然就不是爱了。盖茨比的女神就是黛茜,穷屌丝发迹后追到女神的老套故事,但是黛茜这样的物欲女子,在现今已成为普世价值的时代,颇有代表意义。感觉特别能迎合现时代的中国现状。后来盖茨比替她顶包而死,她也是毫无愧疚的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这大约就是爱情的最常见结局了。请相信我,无论你现在如何相信爱情这样一种东西,将来都会是类似这样的结局。剧情没有变,变化的只是女男猪脚而已。可能爱情,更像是一种希望。
正如原著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他的散文集《崩溃》中所写到的那样,“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在那个爵士嘻哈的时代,盖茨比的毁灭并能成就其伟大的爱情,如果爱情就是毁灭,那么谁特么的还会要?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爱的人,会珍爱别人?你能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么?起码我是不能。这片选入美国高中语文课本的小说,在美国已经是人尽皆知。电影中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哀而不伤,美不胜收。我注意到这是一个疑问句,是的,没人知道答案。难道爱情,真的是一种希望?
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而所谓爱情,只是一个看似偶尔发生的插曲而已。为了短短的一瞬而用去整整一生。也许这就是现代人所追逐的爱情本质吧,我并不想知道。爱情,大约就是希望了。
首先我想到的是黛西和汤姆本来就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冷漠(careless),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的错只会逃避。而盖茨比不一样,他心中有着“纯纯的梦想”,一开始是仰望天空中的流星,然后遇到黛西之后,吻了她之后,他就将他的梦想寄托在了黛西身上。最后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盖茨比看错了人,不该将他的梦想寄托在一个如此平凡、懦弱的女人身上。但是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他所代表的阶级与黛西汤姆代表的阶级不一样,导致了最后盖茨比和黛西汤姆不同的选择。盖茨比明明一开始就知道黛西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声音里全是钱的味道),并且在重逢之后清楚这一点,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她。马克思曾经说过,阶级一旦形成,那么处于各阶级的人想打破阶级鸿沟的壁垒几乎不可能。所以,谁都没有错。
记得大学的时候是看过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小说的,在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这本书里,也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有看懂。我不了解没过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知道所谓的“爵士时代”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初看《麦田里的守望者》者,也是完全看不懂,只是感觉主人公那种生活十分混乱,仿佛一场闹剧一般。
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如果不结合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真的很难看懂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但是那种囫囵吞枣的读法,我还是以后少尝试为妙。即使一本书声名鹊起,或者一部电影备受好评,但我要是还是看着十分困难,或者需要借助比人的读后感或者评论才能有些许豁然开题的感觉,那只能说明我没有看到而已。
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懂美国梦是什么吗?也许,多数人只为看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又有一部分人是追着电影演员而来观影。话说回来,电影其实主要还是为人提供娱乐的,很少上升到文学层次和社会射影。即使原作者和导游都有深刻的内容要表达,但是观众一般都不这么认为。
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如若你本非这方面的学者,又何必追问“美国梦”究竟是什么呢?它和当下的你又有什么关系?当然,也许你也感到自己如今的生活和梦想也在逐渐的破灭,也许和该电影所要表达的那群在梦想破灭下的美国年轻人也有些共鸣之处,那也许也就是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意义了。但是,你若只感到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或者一部俊男靓女的电影,也没有什么损失,观后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我暑假的全部,偶尔一眼看到了莱昂纳多才看到盖茨比一样,其他的片子也相当不错,一部韩国拍摄的《柏林》和一部法国拍摄的《激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于电影,书读得少了,下一阶段专注于历史任务的谋略吧。期待能有一些像样的领悟。而盖茨比之与我,更多的是看中他那种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以及一提起奋斗他那眼中闪耀着激情四射的火花。我愿意成就他所有的成功。因为,只有除去黛茜的盖茨比,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上一篇: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观后感
- 下一篇:电影激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