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塞外有家》观后感

  《塞外有家》观后感

  文/独孤羽珀

  《塞外有家》,这是一部描述大同本土文化非常成功的影片。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痛哭流涕——为儿媳初到婆家的各种啼笑皆非而哈哈大笑,随之,却又为婆婆的中年丧子,儿媳的青年丧夫而失声掩面,直到旦夕祸福的无常命运在荧幕中不断被放大,直面生死的恐惧时,作为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才刚刚入戏,在剧中演员恰到好处的演技中捕捉着与自己记忆里息息相关的情感经历,再深深入戏。

  剧中涉及了厦门和大同南北两个地域,以及上世纪50年代末到文革再到21世纪初的时代跨度,真正见证了什么是“物是人非”。

  人是地域的核心,人又是观念的载体,空间上的位移势必要产生来自于南北差异之间的碰撞——擦出生活习惯的火花,擦出情感的火花,擦出亲情的火花,它是美丽而又动人的。

  影片中以婆婆与儿媳,儿媳与小姑,儿媳与儿子,儿媳与妯娌之间的关系展开,用大同本土方言展现了一个家的兴衰。

  而引导这个家的核心,便是婆婆。婆婆的思想情感变化是促使整个影片跌宕起伏的关键因素,而能体现婆婆情感变化的地方便是在婆婆与儿媳的关系发展上。

  影片刚开始,为迎接这个南方的儿媳妇全家总动员,因为大同来自塞北,厦门来自海边,内陆干燥的环境与海边潮湿的环境不同,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同,大同偏向古朴,原始,封闭的样子更像是一位老人,与厦门的高楼大厦的年轻形成对比,以及北方人的豪爽,热情与南方人的娇羞,矜持,大家都表现出对新媳妇的好奇,围坐在她的身边嘘寒问暖,毫不吝啬的拿出本地的特产如“酸溜溜”(沙棘)给儿子琛琛,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其乐融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气候和地理方面,而且直接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在北方农村,家家都烧炕,盘腿坐炕上拉家常,当婆婆笑着让婉萍坐在炕上时,婉萍微笑着答应,却并不习惯。至于吃方面,山西黄土高原的地势决定了这里以土地为生,地里种啥就吃啥,土豆,山药,馍馍,以面食为主。婉萍第二次来大同,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时,婆婆还去挖野菜。而邻近海边的厦门却以海鲜为主,米饭为主。

  虽然在婉萍眼里吃的内容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但“让南北的隔阂在口中化为乌有”,在婆婆“进了贺家的门,就是贺家的人”的话语中,婉萍适应了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隔阂,当凤珠带着嫂子去城里买布,说儿媳第一次看婆婆需要新布做新衣裳时,婉萍嫌布太陈旧;当凤珠兴高采烈的请嫂子去吃羊肉泡时,婉萍却不想吃,两回拒绝使凤珠有了被嫌弃的情绪,之后对嫂子的态度一落千丈,晚上的时候,婉萍不习惯被子的煤炭味,凤珠的情绪达到高涨,索性把婆婆给的被子拿回来,自己先睡了。

  这也是城乡的差异。

  生活习惯也会影响思想观念,婆婆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属于传统中国家庭的儒家伦理观念,十三岁嫁入贺家,便嫁夫随夫,从此以家庭为中心的妇女,却遭受了青年丧夫的悲痛,一个人将几个孩子拉扯大,在孩子们的心中她是温柔贤淑的,但在保护婉萍不被拉去劳动改造时,她使出浑身解数在办公室里“撒泼”,把电话那头给忽悠了过去,尽管此时的婆婆被逼成了“泼妇”,但在婉萍眼里她却是那么的可爱!

  婆婆认为,“儿媳是自己家的,女儿却是迟早要嫁人的,是别人的。”也许,是这样的观念,促使她对儿媳和女儿的态度不同。对儿媳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都高于对女儿的爱。

  剧情的第一处转折是婉萍母子第二次回大同,与第一次的欢声笑语大不同,因为文革的特殊时代背景,所有人都谨言慎行,勾心斗角,甚至二弟因怕连累自己六亲不认,想赶走婉萍,但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真心,婆婆当然拒绝。当通知要婆婆和婉萍去街道主任那里时,婆婆紧紧地保护婉萍,并大闹区委会。

  那个年代食物短缺,粮食全靠粮票供应,这个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婆婆出去割野菜,婉萍看不下去自己吃野菜,凤珠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烧麦,在这里凤珠已然原谅了之前对嫂子的看法。

  那个年代确实很贫穷,但是在这样的家中,婉萍感到也温馨,很幸福,因为她感到了爱,婆婆无私的爱。

  第二个转折是丈夫建民的忽然离世,也是整个影片走向低沉的最谷点。尤其在文革那个充满政治斗争色彩的时代,所有人都盼着熬出头,一家人能够团聚,到头来,却盼来了“斯人已去”。婉萍大病一场,婆婆一言不发,但所有人都看得出她是在苦苦支撑——忙了一辈子,乐观,豁达,朴实的婆婆,都说好人有好报,可这个好报呢?偏偏来了个中年丧子!上天你不公啊!

  婆婆走上了梯子,站在屋顶,一个人握拳向天吼:建民,你快回来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想念她的儿子,但人死不能复生,她又能做什么呢?向老天爷招魂,祈求上天可怜她把儿子还给她。在现代崇尚科学的人眼里她的做法是迷信,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这样的悲剧,你是不是也希望能够为死者讨一次复生的机会?即使这在现实中是多么的不可求。

  吼完了又能怎么样?作为一个母亲,她现在是这一家之主,还要撑起这个家——日子还不是要继续过得么?!

  观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此时此景,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勤俭持家,贤惠端庄,做过很多工作,为了这个家,简直像个男人一样活着,因太过年轻以一场交易的方式轻易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的人家,竟不想却要操劳半辈子,上次在视频中见到母亲忽然满脸皱纹的样子久久不能忘怀,她老了太多,想起“我长大的速度不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禁泪流不止——

  第三处转折在于60年后,已经老了的婉萍忽然接到来自美国的电话,说儿子出车祸去世了,丧子之苦让她决定再去大同。2000年的大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褪去了古老沧桑的面孔,城墙焕然一新,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也建立了机场。而一直当钉子户不肯搬迁的婆婆始终不听劝阻,在守护着原来那个有温情的。

  当老了的婉萍来到更老的婆婆身边时,两个世纪老人相遇——婆婆终于决定要搬走,她说,我们回家吧。

  家是什么?一座房子?

  不,家是有亲人的地方、有爱的地方、有让你感到温暖幸福的地方。

  塞外有家,有家真幸福!

  希望每一个家都有一个像影片中这样的婆婆,但孩子要争气,别让你的母亲太坚强。

  最近一个月一直在做梦,几乎夜夜都梦到了家里人,像是着了魔一样,也可以说的玄乎一点,我是受到了“神”的指引,虽然我是无神论者。

  是想家了吗?好吧,潜意识是不会骗人的,我承认应该是想家了,但是,我想的是童年时的家,那是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母亲还没有离开的时候,爷爷,叔叔,爸爸,姑姑,婶婶一起做饭,围坐在一起吃饭,挤在一起睡觉,做农活,看电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里还没有那么多商业中心,也不会整天只抱着手机……

  我是男子,总有一天是要成为一家之主,成为大丈夫的,那些逝去的至少曾经拥有。回不去,那就用现在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