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影评(一)
刚刚看完了《朗读者》,象前天一样,先去洗了澡平复下心情,然后再开始写。
我是冲着凯特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缘故来看这部电影的,看完后感觉,确实名副其实,也许能入围提名的5位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我想评委把奖颁给了凯特,更多的是对凯特在这样一个复杂角色的把握上表示了肯定。
本片前半段,让我有点纳闷儿,好象是部情色片,估计如果要引进入我国的话,前半部肯定有大段要筛剪的。然而就在这样一片暧昧的氛围里,隐藏了些不寻常的东西,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隐藏的东西逐渐展现出来,更加重了主题的渲染力度。
对于二战的反思,已经有很多作品,今天我看了《文汇报》,里面也登了篇对于包括《朗读者》《刺杀希特勒》等反映二战的电影的评价,认为现在对二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角度,好象文中引用的一句话:历史就是不断的被注解(好象是类似的意思)。这部电影给的角度,是二战中一个原本普通的工人,在战后审判中成为了罪犯而被判终生监禁。战争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我愿意相信凯特扮演的懵懂青年在战争中的迷惘,因为最终,她还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也相信本片还要反映的是那些侥幸脱狱,至今可能对当年所作所为仍毫无悔改的真正该下地狱的罪人们;同时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明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不管是已经死去的,还是依然生存的,我们有义务要告诉我们的下一代。
电影如果没有在前半段过多的情色描写的话,我估计可能获得的评价会更高些吧。凯特在本片中有出色的表现,获得大奖理所当然。在这里,稍稍对布拉德·皮特表示遗憾,《朗读者》与《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两片,男女主演的年龄跨度都非常大,凯特占便宜的地方,是顺时而为;而可怜的皮特,当他满脸皱纹,要大飙演技的时候,他的角色还只能躺在襁袱里、坐在轮椅上,等到能挥洒自如的时候,人又变的越来越年轻,而我们恐怕都已经熟悉了那又帅又酷的皮特,所以只好让他又一次引恨奥斯卡了。在此,只能鼓励他再接再厉了。
朗读者的影评(二)
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发现你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女人,你会怎么做?而当你发现她曾是一名纳粹手下的杀人恶魔,你又该怎么作?最后在你得知她赎去了自己的罪过,并渴望得到你的宽恕,你又能怎么做?如果你一时对此难以回答,那么《朗读者》或许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麦克是一个正在学习戏剧的15岁少年,因为一次猩红热的发作而邂逅了35岁的公车售票员汉娜,病愈之后,麦克登门答谢,但稚嫩的心却被汉娜的丝袜所征服,少年旺盛的力比多怂恿着麦克进入了汉娜的世界,平凡的交往使两人逐渐了解,最终由性生爱。数年之后在一次审判纳粹分子的公开听证会上,麦克再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汉娜,但此时两人的身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麦克成为了一名法学院的学生,而汉娜却成了被告席上的一员。最终汉娜在各种势力的算计和“麦克的第一次沉默”的联合绞杀之下,被判终身监禁。在随后数十年中麦克一直无法摆脱内心的羁绊与愧疚,在重回故乡后,他决定开始给汉娜寄送自己朗读的录音带,汉娜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希望。汉娜通过录音带学会了识字,并写信给麦克,结果却换来麦克的第二次沉默。在汉娜释放之前的那次餐厅相会中,麦克把手收了回来,汉娜的希望也随之被带走,留下的只有麦克的第3次沉默,不久之后,汉娜带着绝望离开人间。最终饱含愧疚的麦克帮汉娜完成了心愿,并在汉娜的墓前对女儿开诚布公,结束了自己的沉默。
我们将如何看待麦克所酷爱的“沉默”呢?
首先在结构上,在麦克少年段落里,情爱与朗读,无疑是构建叙事的重要支点,而到了青年之后的段落,麦克的一再“沉默”俨然成为继它们俩之后,新的剧情发展的支撑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下半段的影片的关键的转折点上都会出现“麦克的沉默”,沉默就像一个数学题的答案,如果第一步答案发生了变化,那么接下来两步的答案也会随之改变。这道“数学题”就是片中决定汉娜命运时,麦克的态度。而汉娜的命运和麦克的态度是本片下半部分的主线,因而“麦克的沉默”便成了我们解开此片下半时众多玄机的一把钥匙,变得至关重要。
既然我们已明确了,麦克在关键时刻对汉娜的态度是“沉默”。那么不妨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是何种原因让麦克选择了这样的态度。
这可是个难题,不如就用解数学题的方法,把它分步找出来
第一次沉默
出现在判决汉娜前夕,麦克有证据可以证明汉娜是一个文盲,而这个证据无疑可以影响到判决的结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沉默。
最好的原因可能是麦克出于对汉娜的自尊考虑,而决定帮助她维护他的隐私与自尊。最坏的原因可能是麦克出于私心,害怕由于自己对汉娜的帮助,会遭来社会的谴责和朋友的非议,甚至会被揭露出曾与汉娜的那段不雅的恋情,从而影响自己的一生的前途。而居中的原因便是出于一种恨和一种爱,一种对汉娜曾经抛弃过她的怨恨,和一种面对犹太受害者的怜爱。
麦克肯定会有些狠汉娜,但总体仍是爱,就像我们会经常见恋人争吵,但很少见他们拿刀互砍。而在影片中,编导也多次点出了麦克对汉娜的爱,例如他不愿和情人吃早餐,和别的女人做爱之后,要一个人去睡。因而很显然麦克也不会因为狠而意气用事,至于那些怜爱或许会影响到麦克的抉择,但绝不是重点。维护汉娜的自尊,影片中确实有许多证据。从麦克根据回忆“点菜”从而猜到汉娜是文盲,到对教授讲述“如果受害者想保密”,都足够有力地说服我们对麦克是出于维护汉娜而沉默深信不疑。但是这里就有一点蹊跷,那就是为何他没有去问汉娜的看法呢?这让我想起了《黑暗中的舞者》,嘉芙是沙曼的朋友,她就很坦然的去找了沙曼并要求沙曼提出“为了孩子而犯罪”这个有利的条件,而相同事件上,麦克就做的畏首畏尾,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麦克有太多的顾忌。嘉芙是沙曼的朋友,他们的友情纯洁被人歌颂。而麦克是汉娜的小情人,他们的爱是被禁忌的爱。沙曼是一个杀警的无知盲女,而汉娜则是一个纳粹的刽子手。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根源,麦克是个小情人,这点上他害怕;安娜是个邪恶的符号,是被整个社会所谴责和攻击的人。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要对抗所有的人,想必这事放在哪人身上也不会做的不畏首畏尾。所以麦克的害怕是真实的,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记得看完《兵临城下》后,我们就会不难认同即使是最勇敢的人,也并非无所畏惧的,更何况此时是一个文弱的青年。他知道这样宣判不公平,正如80000个中找16人来当替死鬼;也知道所有守卫都在算计她,正如他们都知道汉娜不识字而却说是她签的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很显然不是出于公平而是出于恐惧。所以此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麦克的内心恐惧才是真正的主因。
由于麦克的沉默,使得汉娜不得不在铁窗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从而引起了麦克的第二次沉默。
第二次沉默总体上是个铺垫,主要是阐述汉娜从得到麦克的磁带时的激动与积极的微笑到麦克“再次沉默”后的“放纵”的思想变化,而这次的情绪波动也为汉娜得死做了铺垫。
那么这次麦克的沉默原因在哪?此时社会的影响已甚微,出于常识,我们也会知道,人们是不会去在意判刑者者判刑以后生活的,就像没人在意高考状元以后是卖猪肉还是当国家主席一样,他们只会看那一瞬间。所以也再不会有人在意麦克与汉娜的往来。但在外界已不会对麦克的地位构成威胁时,麦克还在顾及什么呢?
1,我个人认为,这次应该算是一种逃避情感的心理惯性,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长久不见的朋友,并且之前有过矛盾,突然有一方要提出相见,相见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因而他们习惯于彼此沉默不去想见,恋人之间尤为明显。这种情感也是真实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
2,当然他也还会有一些其他顾及的,比如女儿的看法。但毕竟他只是与其通信,这极隐私的事情,旁人是无法知晓的,因而他没必要为子女而躲闪汉娜。3,我还要提及一下关于美梦破碎后的恐惧与怨恨。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情节,在我们心中,一个曾经极度美好的形象,突然间崩塌了,那种心理创伤是刻骨铭心的。就像我们不愿再崇拜那个形象坠落后的父母一样,麦克也不想再爱那个破碎了的梦。这不是因为他不爱汉娜,而是曾经爱的过深,所以现在才要逃的越远。
4,最后当然要说愧疚,我是不大敢再去见我出卖过的朋友的,不管他知不知道是我出卖过他,我都不敢再见他,因为我心中的梦魇让我无法坦然面对,我想麦克那时也略会有我的那种胆怯吧。所以就又沉默了。
不管这次出于哪种原因,他都是已经不再过多的受社会意识的影响了,而且麦克的沉默也更是符合人物性格和人性本源,可见作者对生活是有足够的感悟的。
由于这个铺垫,第三次沉默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也最终造成了安娜的自杀。对于这次我所说的这次沉默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因为这次麦克对汉娜的问题是有回应的,他否决了汉娜。但以我拙见,麦克仍然是选择了沉默。在那只手缩回之后,麦克给汉娜的答案是无数个:一,拒绝;二,我还需要些时间;三……而汉娜的这个问题就是“你是还愿意宽恕我,接受我吗?”这是汉娜最想问也是最说不出口的。但麦克在一个问题上给了汉娜可以激发无穷想象的答案,更超过了沉默的残酷,于是她心灰意冷,含泪西去。
而这次的原因又在哪呢?和2次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汉娜的释放。她被释放这就意味着她将重新进入麦克的世界,就会对麦克的一切“社会形象”造成影响。因而这时麦克的恐惧的私心又开始复生。
但随后影片中“最戏剧”的地方出现了,一句“你没有理解到问题的所在”一时真让人摸不到了头脑,我们首先是推测编剧要把麦克搬到了神坛上了,让他的博爱促使他要在近20年之后还要对那些犹太人打抱不平。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的神性的诞生了,那整篇所阐述的人性再告诉我们什么呢,人道主义成为了新的主题,那么前半段的情爱经历是在讲述什么呢。当一个从始至终都没被突出的主题突然被搬了出来时,编导也乱了阵脚,忙着帮他找依据。此时编导想到了麦克的沉默,并将其初衷变成了为广大犹太人抱不平,而为了成就这点,编导便在影片之前部分加了一段麦克神游奥斯维辛的片段。这个一切确实足够让人黯然神伤的了,因为它与后文呼应足以可让我们对麦克的初衷作重新的解析,从而颠覆我们曾今的所有的论断,我们的这道数学题在最后一刻答案错误了,要重做了。
但在我们检验时问题又来了,如果麦克真是一个足够正义的人,那他为什么只恨汉娜一人呢?为什么不把汉娜的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其他的同党也绳之以法呢?为什么不亲口去问汉娜是否发生过这些呢?为什么这些他都没做,难道你要说高尚的人都很腼腆吗,很显然,麦克内心是不坦荡的,而正义最终也不会是他作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哪位为何会有这一画蛇添足之语呢?
定神思量后,我承认不得不为作者叫好。因为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神来之笔。麦克形象在此被激活了。仔细想想麦克爱岔开话题是有前科的。在之前,麦克在与母亲的谈话时,他就把他的这种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为何连你父亲死都不回来”,她已是检察官了,她赚得比我都多。”所以如果在这里再出现一次岔开话题,那么麦克的这种个人性格也就成型了。那么整部影片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全身畅通了。想想如果没有麦克这种爱逃避问题躲躲闪闪的性格,那么前面的数次沉默也不就没有了性格依据了吗?外界社会的施压,内心性格的缺陷,内外因相结合,不能不让麦克沉默了。
最终我们靠着一些推测与反问,检验了我们对麦克沉默缘由的判定,虽惊出一身冷汗,但最终还是坚定不移了,我们相信麦克的沉默是源自一种个人理性面对全民感性时的畏惧,一种正义包裹下的对社会属性的依赖,一种自身懦弱犹豫性格的体现。这其中,不管哪种是麦克最终选择的主因,无疑都是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他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是活生生的。最终表现了编导与作者对观众的真诚,对艺术的真诚。《朗读者》,我很喜欢。
朗读者的影评(三)
一部让我看完心里会很难受的电影。凯特·温丝莱特的演技确实提高了不少。(www.lz13.cn)影片前半部分拍得很美,堪称大师手笔。画面很美,音乐也很美,让人看着很舒服。男女主人公那种私密的关系虽然有些畸形,但仍让我感觉很浪漫。男孩愿意为了这个女人离开家;愿意为她卖掉自己心爱的邮票;愿意在别人面前亲吻这个看似是他妈妈的女人;更愿意在做爱之前为她高声朗读。一段忘年之恋改变了这个男孩的一生。
关于战争,影片没有过多描写,只用短短的几句台词让人们感受着二战的残酷。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面对已是纳粹战犯的汉娜,麦克无法做出选择。而汉娜,却隐藏了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对罪行供认不讳。难道不识字的耻辱比一生的自由还要重要吗?这一点让所有观众都不能理解。
对于汉娜这个人物,影片没有交代她的前史,她的出场也没有让我很喜欢,她的性格直到人性和职责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才得以充分展现。
影片在后半部分没有满足观众的某种欲望,但却在电影美学中上升了一个层次,那就是对宽恕的意义的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