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正文

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观后感(一)

  这部以京剧为题材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却又惨淡。历史与现时、真与假、善与恶、爱与恨,纠结缠绕,人世纷争。他是陈凯歌早期导演的影片,可以说是堪称经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艺术,政治,历史,情感等多种元素,仍显得杂而不乱。这部影片改编于香港作家李碧华同名小说,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合作制成的影片,为陈凯歌赢得1993年度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被全世界认可的最高影展奖。影片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文革期间惨烈的屈辱史,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的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两处情景最让我难以释怀。其一是段小楼结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剑跑走,段小楼追到门口的时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进城了……”紧接着便是浩浩荡荡趾高气昂的日本兵闯进城来,那种眼看着外人闯进自己的家中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是怎样的一种屈辱与痛心啊。其二便是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痛心的十年。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龙套为了自己成角的梦想而不断地伤害着那个曾给予他重生机会的程蝶衣,段小楼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爷,师傅,袁四爷等人物的丑恶嘴脸,莫不阐述了一个这样的主题:人总是为自己着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友情,爱情,亲情。

  当然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楼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程蝶衣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他的一生在与世俗社会的对抗之中充满了孤寂与悲凉。他从小就挣扎在苦痛之中,被母亲送进戏班后,先是忍受断胼指之痛。尽管是胼指,但也骨肉相连,可为了挣个活路,必须断去它;一如他必须离开他的娘亲,没有退路。在鲜血淋漓的惨痛之中,他被按倒在祖师爷的香案前完成了入行仪式。最令他最难以忍受的是师傅让他学坤角,背弃自身的性别。执拗的蝶衣总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饱受刀坯之苦。但他依旧不肯改口,一错再错,“这其实并不是‘错’,而是一种坚持,是对性别倒错的顽强抵抗——也是对他一生悲剧演变本能的逃避和抵抗。”他甚至企图毁掉自己的手以摆脱唱戏的悲惨命运。蝶衣在学艺中一次又一次反抗苦难的人生,这种经历造就了他倔强性格和反抗意识,也造就了他的艺术功底,并使得他不得不认同和依恋这种充斥暴力的文化和社会。蝶衣在学艺的过程中,豪情仗义的大师兄成了他的偶像和保护神。久而久之,他对段小楼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依恋和期盼,这种依决不是狭隘的男女之爱。然而,这种感情与他对艺术的感情一样并不为世俗社会所理解。在段小楼的世界里,充斥底层社会的谋生智慧,他经常拍砖、拍茶壶为师傅和自己解围;作为戏班里的大师兄,他深谙其中的游戏规则,胜任和愉快地配合师傅。当段程二人走上从艺之路并成了名角时,他们对艺术便显现出两种迥异的态度。袁四爷来听戏时,蝶衣想得到其栽培,而小楼则想“让他听明白了,没他四爷的捧场,咱在北平也照唱照红。”这里透着底层人民对权贵的不屑,全无艺术的追求;当袁四爷请他们细谈《霸王别姬》这出戏的学问时,段小楼则表示另有意趣——喝花酒。段小楼在这一意趣中得到了意外收获——菊仙的爱,这又是一个传统的话本演义中江湖男儿与风尘女子的经典情缘。“程蝶衣+段小楼”的故事上又叠加了“菊仙+段小楼”的传奇。菊仙似乎是蝶衣在世俗社会应有的形象——在权力秩序中安分守己、稍带点练达与狡黠。但蝶衣并没有在这个既定的弱者轨迹中行进,执着地寻找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菊仙与蝶衣的矛盾冲突就这样开始了。

  程蝶衣与菊仙的人生价值取向冲突在事件中不断升级,段小楼也在世俗力量面前不断妥协,终于导致了蝶衣的绝望。因为程蝶衣只有在虞姬和霸王的故事中才能找到“从一而终”的知音,在这种精神幻象中,蝶衣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而当自己连出演虞姬的资格都被取消后,他的精神世界则一片荒凉,艰难的人生自然全无意义,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了。当小楼劝他服软时,他回答和回敬了一句“虞姬是怎么死的”以示自己的理想和决心。之后,程蝶衣烧了自己赖以维生和精神象征的行头,面对着“无法直面的惨淡的人生”,他决心以死来抗争。但是,他面临着是“无物之阵”,他知道小楼和菊仙的所作所为也无疑是世俗人生的最佳选择,他不能对这种愤恨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但蝶衣的心已经死了,他换上了新社会的行头,成了世俗社会的冷眼看客。文革结束后,蝶衣和小楼重新回到舞台。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又引起了蝶衣内心的百般滋味,他坦然地自刎而死,像虞姬一样从一而终。

  袁四爷对蝶衣的感情,我觉得,这恰巧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同性恋感情。影片里有人说过,他才是北京梨园里的大爷,可见他对京剧的痴迷。在他第一眼看见人戏合一的蝶衣时,蝶衣扮演的正是他最爱的角色——虞姬,他为之倾倒,从此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童话中。从那个他与蝶衣对戏的桥段能看出,他幻想着自己是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而蝶衣恰恰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人——虞姬。可以说他爱的是虞姬,并不是蝶衣。

  片中如果程蝶衣算是真虞姬那段小楼却只能算是个假霸王,就像小楼搂着菊仙离去的那句,“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一语成谶。舞台上他辜负了虞姬,现实中他辜负了菊仙。我总不能懂得为何要安排蝶衣在雨中偷窥的戏,现在想来,或许是暗示这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终究不能相互安慰。你以为他是楚霸王呵,是救你出泥淖安汝之身的盖世英雄呵,你空有虞姬一腔报死意,十娘怜郎情,可他竟不是!是菊仙小姐,在后台为蝶衣盖一袭外衣,是菊仙小姐,拼了命夺回了蝶衣的剑,她最后的一笑里,是否有惺惺之意?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容触碰的暗伤,一旦被揭破,后果不堪设想。影片公认的经典片段就是少年蝶衣在那爷面前唱思凡时,仍执意唱到我本是男儿郎,而非女娇娥。大家最多想到蝶衣的固执,可并没有想到为什么在这一点上固执。我的观点是,在他的少年期间,被妈妈打扮成女孩,被周围所有的人误认为是女孩,这就是当时他心中的暗伤,他固执的需要别人接受自己是男孩的事实,哪怕次次都因此被师傅暴打,这是他心中的执念。到后来,这个执念被自己最亲近的人——师兄打破了,在母亲抛弃他之后,师兄小楼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不能违背小楼的意志,于是,他屈服了,同时他也战胜了自己心中的执念,治好了那个暗伤。从此,他演起了花旦。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菊仙,她婚前的职业是妓女,这是她心中的暗伤,她最不想触碰的就是这一段,因为这个,她也不能确定小楼到底爱不爱他,当小楼说不爱他的时候,她的心碎了。心碎,人死,可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弱点,只要击破这个弱点,他可能不堪一击,或者,破而后立。

  总之,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纷纭复杂大戏。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不少人像程蝶衣那样,因为各种原因而迷失自己,生活在镜像界中;也有人象张国荣那样,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迷失自己,情绪郁积自杀而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迷失自己,在这场戏中每个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价值。


  霸王别姬观后感(二)

  程蝶衣,张国荣饰,是一个戏子,主要角色是京戏《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段小楼是西楚霸王项羽。段小楼是程蝶衣的师哥,两人从小就在一起练戏,唱戏,感情很深。小时候,蝶衣叫小豆子,小楼叫小石头。

  霸王别姬成就了程蝶衣和段小楼,段小楼和程蝶衣也成就了霸王别姬。而最后,虞姬真的成了虞姬,而这霸王最终也成了霸王。

  程蝶衣饰演虞姬,到了炉火纯青、真假不分的地步,对他来说,他愿意终生都是虞姬,只要可以陪在他的师哥身边。这出戏,只能和师哥一起唱,除了师哥,不管和谁,都不是霸王别姬。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剃去了头发,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是昆曲中《思凡》的一段,本来应该是“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剃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可是不管挨多少打,吃多少苦,小豆子就是错,就是改不回来,后来,小石头拿着烟斗在小豆子嘴里一阵乱捣之后,流着泪的小豆子终于开口唱自己是个女娇娥了。

  也许,对于小豆子来说,这一句的改变意味着他心底里最后的一点尊严和领地彻底的失去了。从此后,他都演旦角,从醉打金枝中的公主,到牡丹亭里的小姐,再到霸王别姬里的虞姬,在戏里,他就是个女人。他的戏,让成千上万的人疯狂。第一次,他唱虞姬的戏,在清末太监张公公的府里,那一次,也是第一次,他被不男不女的张公公变成了禁脔。也在那一次,他看见了那把好剑,那把他的师哥夸个不停的剑。

  那一次,他们俩都成了角儿,从此风光无限。一个是程老板,一个是段老板。就这样过了很多年,从民国21年,到七七事变,张公公的府邸如今也变成了棺材铺,可程蝶衣依然不放弃,他不断的跑到那里,只为了寻找那把师哥喜欢的剑。

  程蝶衣饰演的虞姬,又被政治大腕兼戏迷袁四爷(葛优饰)看上了,他不断地纠缠蝶衣,给他送各种东西,以各种名目邀请蝶衣去他家。而同时,蝶衣最心爱的师哥,要娶妓女菊仙(巩俐饰)了,蝶衣伤心欲绝。在不知不觉中,程蝶衣早已经深深爱上了他的师哥,对他来说,师哥就是霸王,他就是虞姬,他想要活在戏里,一辈子。他对他师哥说,要从一而终。

  他在袁四爷府上看见了那把剑,又一次,他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只为了一把剑,他依然记得,他允诺过师哥,要送给他这把剑。他把这把剑丢在了他师哥身上,他的师哥,正和菊仙小姐成亲……

  再后来呵,一切仿佛都变了,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大家都变了,也许只有程蝶衣没变,也许,程蝶衣也变了。

  他们开始给中国人唱,后来,段小楼被日本人抓走了,程蝶衣又给日本人唱过,国民党控制了北京,他们给国民党唱,共产党来了,他们也给共产党唱,思想解放了的中国人,要穿着现代的衣服唱京剧,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下定决心反抗一切的旧势力和压迫。程蝶衣不再适合这个新世界了。他的一生都在唱戏,他是个为戏而存在的人。而仅仅唱戏的人生,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变成了把柄,变成了致命的伤害。

  红卫兵纠着段小楼的头发,逼他揭发,揪着他的头发,逼他投降,文化大革命,段小楼和程蝶衣都被打成了反革命,菊仙,也在段小楼被逼着说自己没爱过她之后上吊自杀。自此,程蝶衣和段小楼相散天涯,再没相见过。

  弹指一挥间,十多年又过去了。段小楼和程蝶衣终于又在一起了,他们化了妆来到了戏台里。最后演一出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讲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楚霸王项羽,是天下无敌的盖世英雄,横扫千军的勇将猛帅,可老天却偏偏不成全他,在垓下中了汉军的十面埋伏,让刘邦给困死了,那天晚上,刘邦让部下唱了一宿的楚歌,楚人听后,还以为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慌了神,全都跑光了。听的霸王也掉下泪来。那霸王风云一世,临到头就剩下一匹马和一个女人还跟着他。霸王让乌骓马逃命,乌骓马不去,让虞姬走人,虞姬不肯,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回为霸王舞剑,尔后拔剑自刎……

  临到头,蝶衣从师哥腰里拔出了当年的那把真剑,拔剑自刎了。程蝶衣用一生证明了她就是虞姬,他为虞姬而生,也为虞姬而死。他心甘情愿,他这辈子,就是虞姬,他最快乐的日子,大概就是在师哥身边……

  影片里开头还有一个小癞子,不堪忍受师父的严厉教导,整天就想着逃。他试了很多次,很多次,每一次都失败了,回来后被师父打到半死,后来甚至说自己早被师父打皮实了。

  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他带着小豆子成功的逃了,他吃到了他这辈子最想吃的冰糖葫芦,他和小豆子去看了真正的角儿出演的霸王别姬。在所有人都鼓掌大声叫好的时候,小癞子却泪流满面。他说:“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听着怪心酸的。

  也是那一看,小豆子拉着小癞子回去了。师父正拿着教鞭狠狠的抽着他的师兄弟,特别是他的大师哥。他勇敢的朝师父走了过去。师父喊着“我打死你”,鞭子狠狠的抽下去了。小癞子吃完了偷偷藏在口袋里的所有冰糖葫芦,然后吊死了自己。他救了小豆子。很多年后,当小豆子成了角儿,成了程蝶衣后,当他听到有人叫卖冰糖葫芦,他回过了头,他愣在了那边,说不上来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许,在想那个小癞子,那个前一秒还活生生的转眼就成万古枯的师兄吧!

  片子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们的师父。这真的是一个好严格的老头,一开始,真的非常讨厌他,人,怎么就可以狠到这份上呢,完全的没人性,打人都往死里打,他就不会心疼,没有一丝丝的不忍吗?检查时,背错了台词会被打的半死,背对了还是会挨打,还说:“打你,是让你记着下回也这么背。”

  最先改变观点是在小癞子自杀的那一刻,他冲进了房子,我才知道,他的心底,到底有多么爱这些孩子,有多么热爱自己的职业。都说严师出高徒,师父一丝不苟,威严全在他的教鞭上了。他一生不知道带出了多少弟子,不知有多少成了名角,就像段小楼和程蝶衣一样。但是,他依然故我,一代接着一代培养着新人,最后,他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他的希望就是,京戏在这一代可以红红火火。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影片,片子很老了,故事也很老了,就像一个老人在述说着历史一样,充满了沧桑,沾满了尘土,却依然鲜活。

  而如今,电影技术不知好了多少倍,却再也拍不出那样的片子,再也找不回那种感觉了。好可惜。


  霸王别姬观后感(三)

  又看《霸王别姬》,不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感动。

  张国荣一直是一个神话,他那样如怨如诉的眼神,任哪一个女人也无发相媲,真是把妩媚演绎到了极至。

  对霸王别姬的最深感触就是文革的时候,人性的泯灭。为了自己的生存,连自己最亲的人都可以出卖。由此看来,文革时期真是一个使人性泯灭,摧残人性的时期。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是非常慌乱的,不确定的。(www.lz13.cn)连国家,民族,你都不能确信,你就更不能确信任何其他的一切了。人们仿佛都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没有根基。善于生活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袁四爷),懂得人生常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菊仙)。

  清末,百姓,戏子,被动得像旗子一样受封建残余的玩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寇来了,无辜的人们的姓名也不能幸免。或许艺术能够无国界,可是舆论却不能够接受,民族感情不能接受。

  民国呢,仍然是动荡不安,随时都回发生变动。

  短暂的新中国初期,对于京剧形式的变形,蝶衣很难接受,毕竟,那不是他心中的京剧的印象。可是他不能决定一切,因为时间的车轮在不停的转着。

  他一直都在唱着,不管是哪一个时期,或许,每个时期都需要艺术。艺术没有时间性。可是,在这其中蝶衣总要时不时地受到外界的干扰,政治,一个无聊的却无法避免的东西,在艺术前进的道路上洒满了图钉。

  文化大革命来了,一切真的都颠覆了?革文化的命,对文化进行批判,打破固有的一切文化。或许如果这只在学术界进行,只是行而上的批判是好的,可是当权力掌握在了不成熟的头脑发热的人的手中,也许就变味了。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历史,每个人都可以是他想是的了,最终,也就什么都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