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怎么写?写作方法总结
单元作文到了五年级出现读后感。但是孩子们被要求写读后感则不是第一次了,普遍来说,小朋友很容易把大量的内容复述当作是读后感,也就是我和同事们常说的“有读无感”。我想这和他们的年龄阅历有关,这个年级的孩子,能认真观察,主动吸收就不错了,至于感想——其实是需要大量积累而后方能引发的一些领悟。
所以即便是我这种坚持不作写作指导的老师,在“读后感”这个坎的前面,都只能设法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分析,试图找到读后能有感的方式,以期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
第一次正式写读后感,我圈定了“读”的范围——从整本语文书教材里选。
为什么?因为语文教材是小朋友们读得最详尽的读物。毫无疑问,针对那些课堂内外被反复阅读,品析的句段,或许小朋友们会比较容易“有感而发”。
为了便于小朋友理解“感从何来”,我做了简单的归结:
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有三个相对自然的,能够找到感想的方向:
第一是以所读的内容出发,寻找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譬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能联系到小女孩与自己的生活差别;读《窃读记》,能联系到自己做“书痴”的经历;读《珍珠鸟》,能联系到与自己养过的小宠物的故事;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能联系到家庭教育中的宽严平衡,不做生活中或新闻里说的熊孩子或巨婴……凡此种种,在联想中更加理解所读内容的情感与涵义是比较自然的有感而发。
第二是以所读内容出发,想想作者文字以外的画面。譬如今天讲《毛主席在花山》,警卫员对于要拿顶好的茶叶去沏茶给老百姓喝有点为难。文中只说了“觉得为难”,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他会说些什么为难的话?又譬如《钓鱼的启示》,父子就“鲈鱼要不要放回水中”的问题进行了争辩,有可能产生怎样的对话?还譬如《学会看病》,当小男孩在医院里找着妈妈的流程看病,他是怎么发现有错?又是怎样找到队的方式并且做出纠正的?这样的画面都是可以通过想象推测,再以文字的形式在读后感里呈现的。当然,这些再现的画面里,也应当包含读书人自己的价值判断,那么这种读后感,就不再言之无物了。
还有一种在小学生读后感里比较少见一种写法,就是从写作角度去品析我们所读的文章,譬如读《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对偶极其工整的一句,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两条江河的名字,呼应前面的“万水”,“水”和“桥”是名词,“拍”和“横”是动词,“云崖暖”和“铁索寒”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的搭配,这样的对偶分析下来还可以跟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相比较,从而感知作者在诗词上的功夫,让人由衷赞赏。又譬如读《梅花魂》,读到外公教英儿读的几句唐诗,全是“思乡主题”的名句,由此又可以从写作上领悟,于细节处埋下扣题伏笔的妙处;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还有《难忘的一课》中几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每次所蕴含的深意;《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前后呼应……如果在课堂上能牢记这些写作上的妙处,进而举一反三,在读课外作品时也能品析到音律、主题、呼应、修辞、说明等妙处,或许这样的读后感写着写着,就更明白“好书不厌百回读”的意义呢。
当然,读后感其实是一个很宽阔的平台,爱读书的人不免都有过这种“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经历”的体会。可以放飞的感想是很多的,包括这些文字是我们产生的情绪:《圆明园的毁灭》让人愤怒惋惜,《开国大典》让人激动自豪,《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使人豁然开朗……所谓读后感,你读到这段文字,会想到什么?真是一种有容乃大的文体。
一篇读后感的篇幅其实极其有限,抓住上面其中一两个切入点把感想写详细具体,也就足够了。
希望504也能体会到这种写作带来的情感放飞。并且把你的感想通过文字和更多人分享。
当然,老师对“读后感”的理解也属于个人所感,不一定合适你,那么你更加要勇敢地抛开这种技法上的桎梏,写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感想中来。作者:小林
- 上一篇:对话《红楼梦》——读后感怎么写(方法技巧)
- 下一篇:读后感怎么写?方法和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