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刀锋》读后感1500字

《刀锋》读后感1500字:

最近读了一流的三流小说家毛姆的《刀锋》,又想起“不同的人生观价值体系”这个话题。说实话很难说读懂了这本书(真正的智障其实很难说自己读懂了任何书),凭着愚钝的心智怕只能剥开洋葱最外一层。就以这种粗浅幼稚的想法随便谈谈吧,随便看看,别当真。

刀锋主要讲了莱雷的生活经历,这个追寻人生意义,不愿与法国/美国社会同流合污,走所谓“社交地位至上”或是“经济利益至上”道路的年轻人与他周遭的一个圈子。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千人千相,如果饱含着个体差异的“人生意义”这一话题尚存在高低贵贱,那还有什么所谓的公平和自由呢?自辩辞里那句出名的“未经检验和审问的人生不值得过”恐怕也不过是一种人生意义的诠释角度罢了。别扯什么三观正不正,道理说得通就行。不如激进一点,我不乐意说任何一种人生在个体意义上小于其他人,以及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做出这个评价(导师除外?!)。

人生意义在于涅槃

佛教强调一种“无欲”的圆满状态,人减少了执念,能达到一种无扰的境界,遗世而独立。就像刀锋里面的莱雷,毛姆这样描述:

“他没有野心,不想出名,凡是出头露面的事情都深恶痛绝;他太谦逊,不愿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但也有可能他会认为,会有几个彷徨的灵魂,如飞蛾扑火般受到他的吸引。会被及时地送来,分享他那热烈的信仰——即最大的满足只能在精神生活中找到。”

莱雷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找遍了各种宗教,最终在印度的佛教徒那里体验到了七重摩耶面具的剥离,体验到了知觉的本真,即无极,与上苍合而为一。

人生意义在于角色扮演

向伊莎贝尔求婚的时候,莱雷对她说:“我希望我能使你看到,我给你提供的生活,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我希望能给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激动人心,体验是多么丰富。它是无边无际的。”伊莎贝尔选择了格雷,然而余生都在纠结这个最重要的决定。

但无论多么纠结,她终究还是过上了“好极了的生活”。

总觉得伊莎贝尔在扮演一个角色,一个社会认知中完美的角色。可能年轻的时候她尚且没有这样明确的目标,对人生意义也没有认真的思考,才会显得天真浪漫热情洋溢。但拒绝莱雷无疑成了一个分水岭,伊莎贝尔离开了莱雷,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优秀的年轻主妇。

虽然心有不甘,虽然难忘旧爱,以至于对莱雷的占有欲逼着她间接杀了昔日的朋友索菲,她还是依旧努力扮演着这个主妇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使命感了叭。

人生意义在于投资

其实艾略特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论原因大概赞美之词不外乎如此这般,且由于褒义显得过度完美整合,但可恨之人,却可以一层一层揭开它的表面,露出层次分明的可怜。

艾略特的投资不仅在他赚的钱,相比赚钱,他显然更痴迷于上流社会的“名声”——会说话,能交际,有面子,或者用他的原话“懂点事故”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自己的努力(同样身为上流社会的他的表妹,跟他一对比就显得木讷了许多),他早年享尽了荣华富贵。但英雄也怕暮年,读后感m.simayi.net拖着病体苟延残喘地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却因为“老态龙钟”被人淘汰,但他心中一直把社交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以至于遗嘱中都得交代上要穿着古典服饰下葬。

艾略特是个正经好心肠的人,他在侄女一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对妹妹的照顾也无微不至,努力生活。但在毛姆笔下却像个小丑。每次读到这样的人物都不由得告诫自己,小说无客观。

意义是个厉害的角度,不由得想多说两句。最近又翻了翻挪威的森林,比起宛如一张白纸的观察者渡边,他身边的性格鲜明的人对我更有吸引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永泽君(高中就树立起来的男神丰碑我会说?),在永泽看来,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是一场自足的活动,他不为了给社会带来什么,亦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利,就像小学时候老师说得“自觉”,永泽只是为了玩游戏本身,为了在游戏中证明自己的优越。

实在不能把永泽解释得得比他自己更好,就开始摘录吧:

1、我是个没有私欲的人,有的只是好奇心,只是想在那广阔无边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显一显身手罢了。

2、人生中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而我想做的是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3、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