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赏析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赏析2000字:

不觉间开学已是一周,匆匆读完了从家中带来的蒋廷黻先生大著《中国近代史》和李四龙先生的《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两本书,颇有所感,作文以记之,今日先谈谈前者。

一、道光与林则徐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二、莫把古人作今人——古人看法可能与我们大相径庭

英国的坚船利炮无情地打开了沉睡已久的中华帝国的大门,作为后人的我们一提起来这段历史,无不义愤填膺。而《南京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我们气愤不已,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各种主权白白丧失,然而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做下这些糊涂事儿呢?原来在当时的他们看来,这些条约虽有些屈辱,读后感www.simayi.net但对于泱泱大国来说还是无关痛痒的。时人眼里,对五口通商这一条款最为痛心。因为他们认为外人在广州一处尚且如此难缠,又增四口,外人还不蹬鼻子上脸,横行天下?割让土地也难以忍受,但大部分国人在英人索取香港前几乎对这个在彼时毫无政治、军事、贸易价值的地方一无所知。“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中国近代史》P021)

对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时人也有与我们不一样的看法。交涉条约的伊里布、耆英诸人都认为协定关税可以减少中英贸易争执,而且明文规定的关税还比之前的自主关税偏高,他们认为今后的海关收入会比以前多,所以他们自鸣得意,其实却给国家种下了祸根。“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中国近代史》P021)中国出现最早的租界也源自时人的这种思想,当时的上海道感觉共同管理英人与国人很不方便,为了省事便同意英人划定区域自己管理自己,慢慢地这块儿区域便演化成了英租界。对待历史问题,我们往往从今人的视角来看问题,忽视了时人的眼光。对此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些理解之同情,毕竟由于时代的局限,彼时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的做法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作者: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