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言论与思想——《1984》读后感1000字

言论与思想——《1984》读后感1000字:

文:舒乘御;最近,我阅读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Nineteen Eighty-Four"),感触很深。

在该作品中1984年的大洋国,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虽然该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另外两国,有着“一会儿敌人,一会儿朋友”的关系,在党没有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时时刻刻被电屏监视、政府完全不给平民知情权,有很强阶级区别的情况下,社会以非常和谐、稳定的情况运行着。这和赫胥黎同是反乌托邦小说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有很多共同之处。

我发现,在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两个特点有:“社会安定”“民众被政府限制言论,思想”。而在《1984》中,这些特点更加明显。但是,与现在某些国家“社会不够安定”“思想、言论有完全的自由”的情况,几乎就是不同的两种情况。我认为,与其放弃言乱和思想上的自由,不如放弃社会的完全安定。

在《1984》中有一个情节:一个不认同大洋国政府统治方法的人,在躲开电屏监视的情况下,读着禁书(关于大洋国政府真正的意图,限制人们的思想自由并加强阶级区别)。读后感.结果被抓紧“仁爱部”(实际上为“残忍部”,作用为残忍地对那些犯罪的人下酷刑)。在“仁爱部”中,他被严刑拷打,“仁爱部”的人一直试图灌输关于大洋国统治方法很好、很合理的想法,可是就是改变不了。于是他们就把他送到了101房间,它的用途就是执行死刑。

而且,大洋国政府在推行新的语言,在那种语言中,无法表示反动的意思。

可以看出,《1984》中的大洋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所有人的思想改为他们所说的good thingking,即好思想。即使有民众发现了他们真正的意图,也会让他忘记或杀了他。那么,这种方法真的可取吗?

在看看《1984》中大洋国的前身——美国,虽然社会上经常有那些说“Not my president(不是我的总统)”的游行群众,但是大家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想法(即使那不是政府的意图),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Internet上发布自己的言论。虽然没有大洋国那么和谐,但是百姓有更多的权利。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且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改变,做一个能拥有思想的人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做一个不能有思想的水母呢?它们的社会倒是很和谐啊!

反观我们现在生活的中国,我倒觉得它更像《1984》里的大洋国了。具体原因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