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2018年3月14日,霍金辞世。
那阵子,社交媒体里掀起了一股缅怀的热潮,我看着微博上或微信里那些看了几篇软文便觉得何其了解霍金或物理,进而发出或悲伤或感叹的朋友,终于下定决心在四月开始好好读读《时间简史》这本久负盛名的科普读物。然而当十二章的书还没读完两章的时候,我便已对“科普读物”四字产生了深刻怀疑,仅凭着高中理科所学物理知识的我,着实无法理解其中大部分含义,遑论有何深刻的感悟。但抱着一丝读书万遍其义自现的侥幸,以及对已逝之人的尊重,还是硬着头皮在闲暇时间里一点点地完成了本书的阅读。
说回到《时间简史》这本书,大抵都不会对那广为流传的“物理学科普读物”感到陌生,尽管只有真正读过的人才知其离科普的距离;但倘若要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对于因知识的匮乏而被拒之门外的我,就显得尤为艰难了,我只能尽我所能地奋力跳起身来,从门槛的上檐去试图窥见这屋中所珍藏的浩瀚珍宝,以使我也能在不得本书全貌的情况下,就自己能读懂且有所感悟的片段,略说一二。
感触之一的地方在于,在牛顿运动定律使得人们摆脱了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后,相对论又对绝对时间的概念进行了颠覆,由于光的能量与其频率的相关性,当光从大质量物体附近经过时,它因引力失去能量而频率下降,因此靠近地球表面的时间相对于稍远离地球的时间要流逝的更慢,例如安装在水塔底部的时钟会比安装在水塔顶端的时钟走的更慢,去山顶上生活的双胞胎哥哥要比在海平面生活的双胞胎弟弟老的更快——“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时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篇英文小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YouAreInYourTimeZone)》,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毕业却在25岁才找到工作,有人25岁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有人50岁才成为CEO却健康活到90岁;奥巴马55岁退休,而川普在70岁才开始当总统;有人行于你之前亦有人步于你之后,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没有领先亦没有落后,在所谓命运为自己安排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与霍金对于光和时间科学而客观的表述方式不同,这篇小诗用相对感性和略带心灵鸡汤的口吻去阐述了芸芸众生所处生活的不同节。
感触之二的地方在于黑洞的产生,光线受星体引力影响而偏折现象被发现后,当恒星表面的引力场强大到光线向内偏折得难以逃逸时,便形成了一个事件的集合,即任何事件都无法从该空间-时间区域被外部的观察者所观测到,此即为黑洞。初看到这种定义方式时,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一颗行星最终www.simayi.net的宿命竟可以和一个人如此相似,因为人的死亡也可以被看成一个集合,即这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再被外界所观测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死亡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归于无,还是说只是像黑洞一样以一种我们不可察觉的形式而存在呢?这么去想似乎有点唯心主义了,就如同在讨论天体和时空的理论时,到最后多少都会牵扯到上帝的存在,大概物理学的尽头,都会多少带有哲学的色彩吧。
以上只是当我艰难地一点点完成全书阅读后,仅凭着即刻的回忆所能记起的些许印象较深的感悟,而其他更多的小有所思都被藏在了一字一句的读书过程中,但最想表达的、如鲠在喉的东西,其实是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所带给我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剥离感。
这大抵是因为,一方面本书并非教材类书籍,让人少了些在研读数理化课本时的晦涩和枯燥,而另一方面尽管是“科普向”但仍旧高企的门槛,使人又难以像在阅读其他书籍时一样产生代入感,这种矛盾的感觉几乎贯穿于全书的阅读过程,或是在食堂吃饭时看宇宙膨胀,或是在出差的航班上看时间和空间,又或是睡觉前看恒星的消逝和黑洞的诞生...
这种阅读时的剥离感巨大到将我从日常生活中硬生生拖拽出来,竟最终获得了一种相对别样的阅读体验,尽管这些内容乍看之下与日常生活无半分关系,但其所描述的小至微观粒子乃万物之组成,大至宏观宇宙乃万物之所处,明明在物质范围上实实在在地包含了我们能理解的一切,却又从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颇有点类似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之感,权当是误入了一座我所不识的名山,云深不知处吧。
最后分享一件小趣事儿吧,某天在上班的公交上看着《时间简史》,在龙昆北路的尽头上桥右转,那一瞬间里,所谓惯性带来的向心力的东西,突然让我感觉到自己仿佛也成为了一颗星球,眼前的文字慢慢模糊消失,周遭也沉入无声,我的重心迅速内敛成为了一个点,一个只受向心力拉扯而作着圆周运动的点。这一切仅仅发生在转弯的那几秒内,而当我晃过神来的时候却又感觉过了很久,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应了那句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时钟吧。产生这样的联想,大概只是因为在看着《时间简史》的同时遇上了向心力,但更多的也是一点偶拾的机遇吧。那之后经过转弯时,我也会尝试着再去刻意幻想,但再也没有彼时的那种状态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尽管大部分的内容既没读懂也没记住,但终究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吧,就像胡适所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再重新去读这本书,那时又或许会有新的收获。仅以此纪念霍金先生。作者:吴为
- 上一篇:明朝的皇帝——《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琅琊榜》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