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一个美国乡下人,母亲吸毒成瘾,没有固定的“父亲”,只有自己和姐姐相依为命,周围的邻居个个贫困潦倒、失业、吸毒成瘾、少年犯罪。幸而有阿公和阿嬷无私的爱和鼓励,他才能够坚定自己走出去的信念。最终他考上了州立大学,加入海军陆战队,最终考入了常青藤名校——耶鲁法学院,迎娶白富美,完成了一个屌丝的逆袭。这本书就是作者,一个“乡下人”的自传,不仅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最终考入名校的经历,更加思考了自己所处的阶级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导致了他们在人生的泥潭中不断挣扎。
一、不断挣扎的家庭
或许在我们中国,没有几个人的家庭像作者一样颠沛流离:母亲17岁生下了作者的姐姐,23岁生下作者,高中辍学,前前后后嫁了有5、6任丈夫,但每段婚姻都因她滥用药物、乱发脾气而不到1年就宣告失败。作者在搬了5、6次家以后终于受不了了,宣布搬到阿嬷家里。在阿公和阿嬷那里,作者和姐姐才总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可作者颠沛流离的幼年生活和残缺不全的家庭给他带来的是对生活的茫然和否定感,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了仇视和愤怒,不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在他的眼中,要么干架要逃避,没有第三种选择。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不安全感。
二、转机
转机发生在作者离开母亲,和阿嬷生活在一起时。阿嬷是一个强悍的人,但她的强悍是为了捍卫她对孙子孙女的爱。当她看到自己的孙儿无比坚定的想要离开妈妈的那个“家”时,她选择支持自己的孙子;当孙子在高中无法学习想要退缩时,是她不断鼓励并教导他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当孙子考上大学却无法面对大学生活时,是她鼓励他要勇敢的走出去。可以说,是阿嬷的爱弥补了作者童年教育的缺失,也是她一路的扶持和鼓励,作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自己阶级的跃迁。
三、反思
从书中看来,作者是个聪明、机敏的孩子。但他的成功在他所在的那个阶层是个非典型性的“特例”。在他成长的街区,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走的却是这样的道路:从小的成长环境十分糟糕:家庭残缺,父母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或者干脆没有父亲或者母亲),没人管教孩子。孩子们从小打架、偷盗、很早就沾染毒品,女孩子16、7岁就辍学、怀孕生子,随后便是离婚、失业、领救济金等等,重复着他们上一辈的人生历程。
这一切政府和作者都看在眼里,但却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扭转。作者经过反思,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正是由于政府的种种救济行为,导致了美国“乡下人”的懒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也就是高福利社会的穷人为什么越救越穷的原因。但作者也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乡下人”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要让穷人和中产阶级混居,看到“好”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读后感.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其次,政府要更加关注那些穷人的孩子,那些家庭破碎、家长无法履行职责的孩子要尽早的让他们脱离那个环境,到一个合适的监护人的环境中成长。第三、“乡下人”自己也要正视自己的懒惰,,不要依赖政府,不要把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假象的第三方(我们中国人经常躺枪),自强自立,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所创造的机会来改变自己。
四、给我们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良多。虽然总体来讲,我们中国人要比美国的所谓“乡下人”勤劳的多,但并不代表我们身上就没有那些毛病。作者在高中“觉醒”之后,无比勤奋,尤其在海军陆战队的历练,培养了他自律、自省、勤奋的优秀品格。他23岁进入大学,为了攒够学费,每天勤工俭学,打着3份工,每天只睡4个小时,却仍然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在短短2年内便顺利毕业,并考入了常青藤名校“耶鲁法学院”。这份成绩,恐怕没几个中国大学生能够做到吧!中国的大学生,懒散、逃课、挂科逐渐成为常态,或许可以解释为没有经历过作者的那种令人绝望的童年吧。
作者最后的总结是:阶级的跃升,所带来的是那个阶级无与伦比的社会资源和生活体验,与自己原先的生活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了阶级的跃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想,这句话可以和大家共勉。
所以,还等什么?赶紧去学习、去努力吧!作者:尼克拉斯·布鲁
- 上一篇:丰子恺《活着本来单纯》读后感600字
- 下一篇:小学生读后感100字大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