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读书之《围城》读后感1200字

读书之《围城》读后感1200字范文:

何大草老师说过,你读十几本书、二十几本书都不如把一本书读得精,读的细。所以我又一次翻开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本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的长篇小说。这本把幽默讽刺写进骨子里的书。

这一次,我把“围城”这一中心名词读出了“爱情的樊篱”之外的东西。从前,只是单单地认为婚姻似围城,似牢笼。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却总想进去。《围城》里的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他们总是被束缚着的,是被困在自己的那篇狭小天地里的。这层理解,在现在看来,显得很浅薄。这本书中的“围城”更是一种“精神的围城”,一种“生命的围城”。方鸿渐、苏文纨、李梅亭……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各色代表,他们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生命被束缚住,形成了畸形的“千姿百态”,展现出种种人生病态和社会弊端。

以主人公方鸿渐这个人物为例。初读这本书时,我对他的印象大概也就是“悲剧”二字——爱情的悲剧,事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以致半个人生的悲剧。可以说,我的初步理解是片面的,我没有读出他的矛盾,挣扎在悲剧里的矛盾人格。也就是“新旧文化交织的矛盾心理”——善良又迁执,正直又软弱,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思维却又不务正业的矛盾体。

若每个人物都只能用一个方面来简单概括,单纯地说“他是一个好人”,那么这个作品的人物形象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就过于理想化了。所以像方鸿渐这种矛盾体的“圆形”人物就更为有吸引力,更易让我们在阅读中生成感情的波澜。

当我看见他一心爱慕唐晓芙却又不直言拒绝苏文纨时,觉得他太过于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而看见他和唐晓芙决裂时,在大雨中最终没有转过身,背影写满了不舍和心碎时我又替他感到惋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在他身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在和赵辛楣等人的讨论中所发表的看法是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思维的人。例如他对当时教育的理解,是这样说的“这不是大学教授干政治,这是小政客办教育。从前www.simayi.net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这段关于高人才和低人才与教书办报的关系的见解,真的一语中的,用最简洁的话语说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可是在国外的玩世不恭,以致于花钱办的那张“假文凭”让他始终抬不起头。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文化思想的交织在他生命中。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有觉醒,有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但是懦弱的性格使他只会一味地退避、逃脱、委曲求全。对唐晓芙单相思结束后,他想着“走”;在三闾大学人际关系破裂后,他也想着“走”;对于家庭的矛盾,和孙柔嘉的无尽争吵,他最后也只想着“走”……在事业上,爱情上他都没有一个亮点的地方,在把握幸福对我关键时刻,他不是去积极主动的争取和解释,而是轻率的结束了它。在事业上亦如此,这种传统文化所给他的懦弱、一味地退避,逃脱,使他离他的理想的自由生活越来越远。他的理想和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矛盾,方鸿渐这个人物被写活了。他的悲剧生命显示着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一种失败。

好书值得不断的被读。也许下一次再读《围城》时,上面的看法又会被认为是“浅薄”的代名词。

投稿人:文学院2016级5班肖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