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谈教育——读《白鹿原》有感

谈教育——读《白鹿原》有感心得体会

老家陕西,常以此为豪,在吃货面前,有凉皮肉夹馍可以炫耀,实在不行,扛出兵马俑和大雁塔也能让人投之以仰慕的目光,如果非要说十三朝帝都已经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么咱今天说几个活的,不是大熊猫,也不是金丝猴,咱说说贾平凹,说说路遥,说说陈忠实。

虽说路遥和陈忠实已然作古,可每当读到那些熟悉的文字时,仿佛他们从未曾离开。陈忠实要长路遥和贾平凹几岁,今天先来说说陈忠实,说起陈忠实,就不得不说到他那部垫棺作枕的巨著《白鹿原》。

《白鹿原》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享有盛誉,毫无疑问是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确确实实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风光无限、撼人心魄的高峰。《白鹿原》一出世,读者争相购阅,一时竟“洛阳纸贵”,读的人多了,就有人来评论,就像咥碗羊肉泡馍,总会有几个吃家子来品头论足一番,我不是美食家,不敢在前辈高人面前高谈论阔,但总算是吃过几口,吧唧吧唧嘴我想还是可以的。我就从自身职业出发,来谈谈教育。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嘉轩为人正直无私,怀仁义之心,行事光明磊落,原则性特别强;而鹿子霖精明能干却毫无原则,喜欢争强好胜,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身上的问题,反应了父母教育的缺失”。但是正相反的是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从小明辨是非,长大后有勇有谋,对革命事业坚持不懈,成为了白鹿原反封建斗争的旗手;次子鹿兆海专情、单纯、善良、温谦有礼;而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被压制在封建礼教管束下一直安分守己,直至田小娥挑破他压抑已久的丑恶嘴脸,变得狡猾险恶。我想,这就不仅仅是父母为人的问题了,而是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的问题了。

白嘉轩把传统教育在他的孩子们身上发挥到极致,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小家式教育的缩影。他修白鹿书院,让全族孩子读书,重视孔孟之道,修乡约,约束村民好吃懒做坑蒙拐骗的坏习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白嘉轩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后人所称道的。孝文、孝武两兄弟也从小在私塾读书,当两个儿子提出要去城里的新学堂学习更先进的文化时却遭到了反对,加上白嘉轩原则性很强,管理乡人,教育子女都有乡约和祖宗宗法制度的约束,所以没有人敢突破封建的枷锁,谁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乡人不敢,俩儿子更不敢,所以极端的压制让孩子内心的想法和诉求不敢表达,久而久之,白家二子不仅不敢有新的想法,反而压抑内心本该有的诉求,最终,长子孝文在田小娥的引诱下,坠入深渊。反而是被白嘉轩宠上天的女儿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最终走出白鹿原,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融入到新的世界里,生如夏花般绚丽夺目,死如秋叶般静美。

而鹿家则是另外一个状况,因为鹿子霖虽然精明但不是个守家守业、中规中矩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跟他爹就没少梗脖子,所有家里的一切事情鹿兆鹏在他小时候都看在眼里,而且爷爷的教导让他分得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况且后来还有朱先生的点拨和在外的求学,导致他的思想是很前卫很开放的。鹿兆鹏和鹿兆海两兄弟也成了白鹿原上最有出息的两个人。一个是投身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的先驱者,一个是抵御日寇,挥洒热血,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

这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同教育体系和不同教育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这里,我无意将传统的教育和新式教育一较高下,但孰优孰劣,会根据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教育思想大多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罢了,统治者宣扬的孔孟思想也或多或少变了味道了吧,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能祸及全族,要有新想法,再通过新的思考改变这个固有的格局和体制,谈何容易?在当时,接受新的思想,摒弃旧的认知的新式教育就有了非常进步的意义,而对孩子天性的极端压制自然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必然会被淘汰。即使到了今天,开眼看世界,引导孩子具有辩证的思维和全局的视野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所以在《白鹿原》的那个时代,敢于打破旧制度,寻求新变革的新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那么今天的时局和《白鹿原》的时代又不一样了,过度的自由之火让人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怀疑是极好的事,然而因为无知而去怀疑甚至蔑视和摒弃何尝不是文明的灾难呢?到了今天也许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以安身立命才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教授所说:21世纪,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才能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当然,在发扬的过程中,要区分哪些是封建统治阶级钳制思想的糟粕,哪些是古圣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现在大多数国学教育也正是搞不清这点,才遭人诟病。

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守旧愚昧,那是统治阶级改造后的产物,翻看《论语》,也并不觉得孔老夫子那么古板,甚至敢说的孟老夫子还很可爱,读到《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易经》中的“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也从不觉得古人因循守旧,《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同样和西方的批判思维异曲同工。那么何必去为新旧之别中西优劣区分争论呢?中西方教育思想交汇融合又何尝不可呢?只要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培养出孩子独立思考的精神,放眼世界的格局,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悲天悯人的善良,诗酒田园的情怀,掌控未来的能力,一切都是最好的教育。而当下,如何在新旧中西教育中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并将最适合的教育适时的传递给孩子,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