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书》读后感范文10篇
《枕边书》是一本由[美]帕梅拉·保罗 编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枕边书》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消遣读物 干货不多
没想到书里收录的作家有六十多位,书一共五百页不到,每个人又至少十五个问题,从体量上就很难保证有深度,而且问题大部分是类似“最喜欢/推荐关于***方面的哪本书?”问题过于具体,本来也让人难以发散,除非有很喜欢的作家,读者直奔而去,发现其爱好,仿佛亲自交流,略感激动满足。客观来说整本书就像电台的快问快答,除了收获一长条书单,并不会带来过多的思考,对于小说的艺术则谈的浅之又浅,更别提有些作家近乎“吊儿郎当”态度了,当然我们也不能那么说,因其是作家,只能称“狡黠”或“智慧”。
《枕边书》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一场关于读书的八卦
1、帕梅拉•保罗就读书问题对 65位作家与名人进行的采访。
2、问题是固定的,回答是多样的,但浅入浅出,有失深度。
3、所谓“ 65位全球知名作家与名人 ”,有些并不熟悉,也没有作品译介到中国。
4、都认同读书对生活的抚慰,都认同读书对写作的支撑。
5、品性可以决定阅读趣味,阅读趣也会反过来影响品性,两者纠缠、震荡、延伸。
6、一个人开列的书单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人本身。
7、可以看作一部轻薄的读者传记。
8、书名雅致,装帧漂亮。
9、九九归一。
10、关于书的书的书评不好写啊。
《枕边书》读后感(三):超级书单/【豆瓣鉴书团】
枕边书这名字真的贴切了,随手可以翻看几页,到处都是开怀大笑的点,有了它你简直再也不会有书荒的烦恼了,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比较烦恼怎么有那么多书怎么也读不完。但是那些伟大和即将跨入伟大行列的作家帮忙选出来的书,肯定是质量保证的。
笑点真的太多了,比如阿兰·德波顿说他喜欢普鲁斯特这样写句子:“毫无疑问,爱情发芽的缘由,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魅力,而是他说的这样一句话:‘不,我今晚没空。’”立刻笑出声,即便这不是你所喜欢的点,也总会有其他让你开怀大笑的部分。毕竟这本书所包含的各路神仙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回答问题时也都带着极强的个人写作风格,比如约翰·欧文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海明威那种故意要刻画的刚毅。总之,不管是作为书单还是生活的调节剂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枕边书》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一本厚厚的杂志
这是一本专栏集,每一篇由若干个面向作家的问题组成,篇幅不长。书中的65位作家与名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习惯和推荐自己喜爱的书。
如果你想读到《作家访谈》那样专业的探讨写作和读书的内容,这并不是一本合适的书。由于这本书是在杂志上的小专栏,就注定不会有过多深入的探讨,大部分是被采访者给出自己感兴趣的书本和作者——所以这本书很适合拉书单。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跟着目录去看我熟悉的活着喜欢的作家和名人,写了《云图》的大卫米切尔,写《哈利波特》的罗琳,写《狼厅》的希拉里曼特尔……还有著名的演员艾玛汤普森等等。等翻完自己感兴趣的人之后,才发现,好像我喜欢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作家。
这本书看起来很厚,但是其实内容是短、平、快的风格,就像看电视上的快问快答。
如果你想要一份作家们的书单,这本书非常适合。
《枕边书》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get不到
1.很惭愧,书中选取的作家或者名人,我听说过的不多,了解或者喜欢的就更少了……看了简介也完全不知道是谁。在这种情况下读他们回答的问题,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而且本身问题又多,回答得又简短浅显,所以读了很多页也没记住什么。
2.出现了很多书名,有的听说过,有的没听过,也没有标注英文书名,去豆瓣搜中文,也没有中文版,就觉得一头雾水= =不过还是种草了几本书啦。
3.黑色的页面,是按主题整理的,比如最想给总统推荐的书,下面附上各个人的答案。但这些答案在正文中都已经出现过了,重复出现,觉得很没必要。
总之,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时常在心里浮现:你哪位&你在说啥。。。o(╯□╰)o一定是我读书太少了!!!对外面的世界太不了解了,孤陋寡闻。。。感觉这本书对于普通的对英美文学了解有限的读者,并不算友好。
《枕边书》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枕边书
谢谢豆瓣的礼物。
和平时放在床边的书籍相比,略显厚重。原以为需很长时间去阅读它,但其实读起来很快,也易消化。像是傍晚与他们在街边酒馆小酌,谈不上促膝长谈,仅问了些无伤大雅的问题,最近看的书,平时的阅读习惯之类,然后各自散去。
偏爱纸质书,平时睡前会阅读,同时也热衷在咖啡馆图书馆,会在书里随手写,也会有读了几十页就完全读不进的书,喜爱马克·吐温、莎士比亚的居多。当回想他们的回答,在细枝末节去发现与他们的共同点,去搜寻推荐的书,去了解影响他们人生的作品,企盼让自己的大脑去靠近他们的大脑。
Jeffrey Eugenides 说,到头来,始终陪伴我的反而是大学里读过的无用书。小说就是更高级的八卦。Sheryl Sandberg 看《女老板》时疯狂地做标记和折角……看到这些莫名戳中处,没忍住也随手在书里划了出来,也算怪癖之一。
开卷有益,夏日消遣,也算睡前一幸事。
《枕边书》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让你开开眼界
《枕边书》是一个专栏的合集,访谈了全球几十位作家和名人。我同意斯科特·杜罗在前言里说,“所有作家都无法否认的是,或多或少,是这一生不停阅读的每一本书成就了如今的他们。”之于读者,不停的阅读也会成就自己。或许爱书人会特别喜欢这本书,总会有一个作家对得上眼。图书编辑也会很喜欢,因为可以挖出很多选题。
不同的访谈里保留些相同的问题,比如会给总统推荐什么书,最近床头柜放的是什么书,讨厌的书,从未读完的书等等。作家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幽默至极。对读者来说,这也是阅读的享受。坦白来说,超过一半的作家是我陌生的,没有读过他们的文章或图书,这本书算是一个大型的书单,我列了好多想读的书。似乎有相当一部分书未曾引进国内。我会在想,语言障碍会是中外读者日渐脱轨的一大原因吗?我不知道。
最后,个人最喜欢的几篇来自尼尔·盖曼、大卫·米切尔、约翰·格里森姆、乔纳森·弗兰岑、阿兰·德波顿、理查德·道金斯、戴夫·巴里。
《枕边书》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枕边书:功利、八卦与态度
如“作者”在引言的自述,《枕边书》栏目的开创是为了满足对作家的好奇心——这就给实际交流奠定了窥视、八卦及功利的底色。
身为文化人的作家是不是与常人不同,他们的私人偶像和阅读喜好包含着怎样的奥秘?似乎剥离各成名作家的经历、品味与生活习惯,统计普遍特质,就能一举掌握成为职业作者的捷径。这与任何一本成功学“著作”无异:给出一些具体确切的行动,暗示你模仿就行。
相较于剖解受访者的思想,采访问题发散着浓烈的商业气味:正在读什么书,上一本带给你感动的是什么书,接下来想读什么……考虑到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栏目,信息重点落在书籍上无可厚非,但这也决定(限制)了采访能达到的高度。
不过大基数的采访量还是提供了可观的分析样本。从各作家对各名著的褒贬、对创作模式的思辨、对阅读习惯的坦诚及阅读品味的总结可以窥到,没有哪一套规范能套上所有受访作家,这就给试图从采访中汲取创作经验的读者一定启示:不用担心自己的阅读方式违背了某项作家法则,他们就都不同。对作家而言,唯二重要的可能只有热爱与坚持。
《枕边书》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读后感
是一本有趣味的书,可惜没有呈现为更加合宜的形态。
目前这种硬精装不太方便携带,也太厚重。黑色页面的所有内容,如果能够单独装订成册,不失为有趣的问答,我很愿意随身拿着在碎片时间里读一读。(不知道原版是否也是如此,其实正文已经都出现过了的问答,再按问题集结一遍,意义何在?)
人物排列顺序方面,并未见出编辑的用心。我个人对歌手、主持人、演员等的阅读经验并不太感兴趣,如果他们被归为一类,会方便选择跳过。即使是作家,非虚构的大部分压根儿没有听说过,单在人名下面加上出版过的书名并无帮助,至少加上他们创作的领域吧?
接下来是优点。被种草许多书,包括犹豫颇久的《旧地重游》《狼厅》《金翅雀》《犹太警察工会》。也很高兴在作家们的文学英雄中看到乔•马奇的反复出现,以及薇拉•凯瑟和《七重山》被提到。这些都是极其个人的阅读经验,但在旁人那里得到认同是非常美好的感觉。人们会那么一致地想见莎士比亚有点出乎预料,不过理由都很说得过去。
即使是在这样简单例行公事的问答里面,也能感受到对于许多受访者,文学具有的广阔力量。
《枕边书》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种草清单与避雷指南
《枕边书》收录了全球65位作家与名人,畅谈书与人生。本书采用了采访对话的形式,每一个问题其实都可以拓展成长篇大论,但是又都能够以一两句话概括。整本书就像是论文提纲,都是大框架,好似应试总结的纯干货,有价值却未免单薄、空洞。闪光点大概就是里面提到的书可以做个长长的清单了。书的排版和装帧也还不错。
有人喜欢读经典,有人喜欢读畅销。阅读在今天,多数时候是成本很低的一种活动。有时候读到某一本书会有写作的冲动,真正实践的却只是少数人。写作灵感可能来源于生活,但并非人人都是天才,精准的语言和措辞大半是长久的阅读积累而来的。所以就算是为了赶报告也要把买买买的那些书努力看完啊,虽然看的速度比不过买的速度。
清单有了,所提问题中有问到这些作家和名人那些觉得盛名难副的书,据此还可以列个避雷指南,这个等有空的时候可以做一做。其实今年前半年阅读量很小,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准备把之前看了一半的书慢慢读完。
.s.《尤利西斯》真的是难关啊哈哈哈:“我相信那是一部杰作,只是我的智慧尚不足以支撑我读完全书。”
- 上一篇:《蒂姆·库克传》读后感10篇
- 下一篇:银河补习班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