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有关毛泽东书籍读后感范文

有关毛泽东书籍读后感范文

读《毛泽东论》有感

1、他成功的很大原因是他识别了趋势并且顺应了趋势。
2、权利不等于影响力。
3、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是思想、战略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4、看书真的很重要。它是思想诞生的基础。
5、写文章更加重要!因为它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传播思想的重要途径。



读《毛泽东传》有感

  我万万不曾想到,多年之后,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我带来了信念和教诲。

  我平生读的第一句诗不是唐诗,而是毛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村支部书记教的。这诗特别亲切,仿佛就是到村后的小河里逮王八。大学专业是政治学,毛泽东思想是必修课,再后来考研,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革命史,更是必不可少的读物,但都是公事公办,雨过地皮湿,与自身实际隔着一层。学了文学理论以后,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文学无法脱离政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成了我的必读篇目,让我对毛主席刮目相看。

  2010年春夏是一段难熬的时光。年近四十不惑的我,又一次面临找工作的挑战。顺利的毕业使人飘飘欲仙,坎坷的毕业简直让人走投无路。论文写得不顺,论文答辩也不顺,答辩完了找工作更不顺。我走在黄昏的路上,总会有流落街头的感觉。如此年龄,无房无车,饭碗没有,却有妻有子,这是什么样的笑话?这时才深切地体会到,生存是第一要义。什么学历、文凭,根本还没有一个熟人管用,一旦从象牙塔里出来,你就失去了保护层,你就是一个出壳的小鸡,虽然新生,但摇摇晃晃,危机四伏。不断投出求职简历,每天都有两到三个希望,但每天都有三到四个失望。从年初到五月,整整半年时间,就是在层出不穷的希望和绵延不绝的绝望中挺着。

  在百折不挠之下,自己差点变成愤青,差点绝望过头。就在五月底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在经常逛的一家书店买到了特利尔的《毛泽东传》。我没有看他九天揽月的时代,专看他走投无路的表现,以期有所发现。果然不负所望,我从中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毛主席不愧是大英雄,与自己这点事相比,他经历的困难显然要大得多、难得多。他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还有两次在失意时生了大病,祸不单行,这些经历是我早就知道的,但有一个地方给我的震动特别大,他承受了一个普通人根本承受不了的痛苦,表现了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具备的信念。

  主席说话如雷贯耳,经历更让人叹服。《毛泽东传》中写他秋收起义后的遭遇让我终生难忘:他被赶出中央委员会,起义队伍到三湾时,集结在一座破庙里,秋雨连绵,大家满身泥水,此时的他,外形消瘦,疲惫不堪,头发蓬乱,有几个军官对他实行的民主改革十分恼火,甚至想暗杀他。真是军心涣散,前途未卜,内忧外困,性命攸关。作者写道:“可是毛泽东毫不动摇,他带着湖南人特有的固执去实行自己的方针。一种内在的力量驱动着他勇敢向前。”这句话透露出一股浩然之气,震动和激励了我。领袖就是领袖,有独立寒秋、独挡历史车轮的力量。扭转乾坤并非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在坠落中奋起的才是伟人,于风雨中绽放的才是名花。伟人在逆境中更像伟人。

  从此开始,每遇不顺,我都会展卷细读,体味伟人的奋斗历程,吸取力量。《毛泽东传》是2010年我的红宝书。它的封面是红色。从此,我对毛主席有了更贴近的认识。他的知识是从实践中,从残酷的斗争生活中得来的,他的书是大书,让人叹服。不信,可以看他的《寻邬调查》,让你五体投地。了解了毛泽东,也就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国有了这样的伟人,有了这个雄才大略、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何愁不成!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我常常祝福祖国的祥和与繁荣。


读《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有感

  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上学读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我们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面对众多的第一次,我们或惊奇,或困惑,或兴奋,或满足。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或重要或不重要,有的已成为我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痕迹,是岁月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生中也有许多的“第一次”。但不同于21世纪的我们,毛泽东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是属于他那一辈的时代印记。

  读完《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少年时期,中国大地军阀割据,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遍寻救世良方,毛泽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毛泽东青年时期,中国大地上革命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


  此书通过毛泽东一生中众多的“第一次”,对亲人、对战友、对人民,甚至对敌人纷繁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不同常人的非凡伟大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血与火。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些“第一次”深深影响着毛泽东,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全世界。

  伟人的“第一次”,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求学就业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与教育意义。我们无法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汲取精神的力量,激发斗志,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步入社会,去拼搏奋斗,达到成功的彼岸。


——读《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有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蒙

  【读书者说】

  作者:王蒙(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书海弄潮

  毛泽东爱读书,读了很多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读了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是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一个忙于各种事务的党的最高领导人,读书多到如此地步,没有想到。四卷《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的头一张插图就是毛泽东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笔记,为之一震。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陈晋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语



  毛泽东读《新唐书·姚崇传》的批语

  《精讲》附录列出毛泽东一生阅读和推荐阅读的三十一个书目,就占用了94页篇幅(而这当然不是他一生阅读的全部),琳琅满目、浩瀚汪洋,令人愕然肃然。再看看毛泽东早年所发出的“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的心愿,他是说到做到了。仅奇也哉?雄乎伟乎壮乎,神人也!

  毛泽东是书海、人海、政海、民族抗争之海的弄潮儿,波涛万顷,千帆竞发,兀立潮头唱大风!他读了古今中外多少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二十四史,读了楚辞汉赋李白杜甫;还读了西方启蒙新学、马列经典、哲学、历史、自然科学;而且也读了少为人知、稀奇古怪的各种闲书杂籍。他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写下那么多读书笔记,抒发那么多有趣的评论。他从实践出发,以书为机场跑道,起飞升高,翱翔万里,睥睨天下,在书海内外掀起风波,激起浪潮,直是亘古少有的奇观。

  毛泽东是坚定的唯物史观信奉者,他坚信奴隶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他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但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早早立下鲲鹏之志的伟人。在20岁的1913年,他就写下了读《庄子·逍遥游》的感想。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毛泽东读后,“叹其义之当也”。他举李鸿章为例,说李是“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处理国务,总是失败,如大舟行于浅水。毛泽东明白,仅有大志未必有用,为了避免置杯而胶着于水底,避免“志大才疏”,必须早早准备大水大海,使积也厚!什么是水什么是海?书中自有洪波涌,书中自有大浪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无涯地读书到生命最后一息!

  毛泽东深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书养”太薄,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在各种会议上发放书籍册页,劝读、分享。把党建成学习型、读书型政党,这个在世界政党史上罕有的提倡也是从他开始的。

  毛泽东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从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是在打击挫折下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读书,武装头脑。《精讲》使我们看到一个革命家丰满充实的读书轨迹。

  毛泽东是随着实践要求、身份转换而选择所读之书的。他的朋友、同学周世钊回忆:“毛泽东的思想大转变,是1915年读了《新青年》之后”,那时,他从阅读经史子集的兴趣中走出来,站到了改造中国新思潮新实践的探索潮头。接触了服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他从此再无犹豫,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和“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的精神读书、学习、实践。他一生阅读最多的是马列、哲学和文史三类书。一本《共产党宣言》,他读过一百多遍。同时对中外理论家们的各类著作也广有涉猎。毛泽东把懂哲学看作是干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他说:“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毛泽东读史,以叛逆的姿态,从书海中寻找真理更挑出谎言。他不大喜欢无用儒术,更不喜欢天子神话,他宁愿得机会就表彰共工、盗跖、秦始皇、刘邦、曹操、马周、黄巢等来自基层的进取有为人物。他渐渐得心应手地以革命理论与书本知识联系中国实际,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睿智思考实际问题,不断消化,不断发挥,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发展,终于成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革命家、思想家。

  毛泽东生涯八十有三,他一生做了革命家不得不做的所有事情:反对军阀、办报启智、建党建军、工农调查、行军打仗、戎机运筹、行文走笔、整顿党风、统战抗日、国共决战、建设新中国……在各种事务之外,他挤出了大量时间阅读、阅读、再阅读,尽其所能,阅读思考,求知袪魅。面对这位以有涯之生游无涯书海的伟人,我们应该为任何不读书的理由而汗颜!

  二、天马行空 独立鳌头

  毛泽东是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诗词家、书法家,我还愿意加上“读书家”。能与他的执着于革命相比拟的是他的执着于读书。早在延安,毛泽东就说过,“如果我还能活十年,我一定读书九年零359天”(按:中国老历法一年是360天)。根据《精讲》,毛泽东最后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5时50 分,他读了约30分钟《容斋随笔》,此时距他次日凌晨0时10分去世只有六个小时。读书是他事业的需要,也是他生命的需要。“我读故我在”,他的读书是一种生命体征,是他的存在感的验证,更是他的思想、精神、灵魂活跃于天地间的征兆,或可称为“魂征”。

  毛泽东深感中国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需要读书,更需要在实践中用出门道。正如陈晋为《精讲》所作序言《学用之道———毛泽东书山路上的风景》中的精彩表述,他要“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既入书斋,又出书斋;“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将认识转化为智慧”。世上善读书苦读书的学者多了去了,有几个人能像毛泽东读出那么多风景?有几个人能像毛泽东读出人民的痛苦,读出革命的路径选择从而大获全胜?世界上革命家政治家兼读一点书的人也多了去了,有几个能像毛泽东那样,读得说得干得都如火如荼,惊雷闪电!

  毛泽东不是书呆子,他最瞧不起本本主义,他说过“教条主义不如狗屎”,“读书比杀猪容易”。毛泽东把“本本”读活了,他自己的说法是,当书的“联系员”与“评论员”。他读一本书,往往兼及一类书对照读,他的读书评论,妙语连珠,不但有的放矢而且独辟蹊径。毛泽东谈书论理,从来都保持着自己的主体性、挥洒性、批判性。他有所专注、有所赞赏、有所选择、有所借题发挥、有所高谈阔论,也有所拒绝、有所蔑视、有所嬉笑怒骂。

  比如毛泽东读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指出宋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罪过”,同时独步地指出登徒子与丑妻恩爱有加正是实行“婚姻法”的模范。毛泽东的分析不落俗套,又确实为登徒子戴了多年的“好色”帽子说了公道话,给了宋玉此赋巧言令色、抹黑他人的批评。在他的建议下,《登徒子好色赋》作为文件之一印发给1958年1月南宁中央工作会议的与会领导干部。联系历史背景,毛泽东要表达的,就是他说的,“并不反对对某些搞过头的东西加以纠正,但反对把一个指头的东西当作十个指头来反”,他觉得需要为正在发展的实践寻求文化依据。

  出入于书海,毛泽东能够自如地登高壮观天地间,挥洒肯綮与豪迈的才思,发挥他的大志大智。他有时是天马行空,有时是别具一格,有时是彻底推翻,有时是举一反三,有时是一通百通,有时是欣赏愉悦,有时是怒火义愤。他有所主张,有所热爱,有所痛恨,有所希冀。他在读书中激励意志,激荡思想,激动情感,激发灵感。

  三、紧扣实践读出真见识

  《精讲》告诉我们,毛泽东博览群书不是“翡翠兰苕上”的文人自赏,而是有“掣鲸碧海”的大作为大志向。他看重的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把学用之道发挥得出神入化。

  毛泽东认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毛泽东欣赏的历史人物,一是懂得历史规律能干成大事的人,二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朝气蓬勃的能人,三是忠厚仁义、大度谦逊、不计功名的贤人。

  读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郦生陆贾列传》等,毛泽东认为,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兵力远胜于刘邦,却屡失机会而败,“不是偶然的”,项羽最致命的缺点是“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而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他的结论是,“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告诫说,我们的同志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认为项羽有“沽名”的弱点,为免负“不义”之名,犹豫不决,但也赞赏项羽的羞耻之心,他在1948年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说:“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

  纵览中国历代开国统治者的业绩,毛泽东得出“老粗出人物”的感慨。当然他也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帮助不行。他分析楚汉战争:“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使人联想起毛泽东在谈到“左”倾教条主义者时说:“他们不知道人活着要吃饭,打仗会死人。”

  读《南史》,毛泽东为梁武帝手下的将领陈庆之而“神往”。陈庆之出身寒门,以少胜多、战功赫赫;仁爱百姓,克勤克俭;忠正刚直,在不被信任的情况下秉忠进谏,在有人对他有拥立之意时断然拒绝。毛泽东视陈为楷模,还称赞梁武帝名将韦睿是“劳谦君子”,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读《旧唐书·刘幽求传》,对于刘幽求不择手段谋求官位,打击异己,削贬后“愤恚而卒”的记载,毛泽东指出他心胸狭窄,“能伸而不能屈”。读《资治通鉴·汉纪》,蜀汉谋臣法正有利用权力泄私愤之劣迹,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汇报,诸葛亮则以当时大环境不利于蜀国,而法正正辅佐刘备一图霸业,不能因为小事就限制他。毛泽东同意诸葛亮的看法,批道:“观人观大节,略小故。”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用人之道。正如《精讲》所说:“毛泽东读史真是读到了骨头里,历史的精髓尽取。”

  毛泽东延安时期提出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张,也正是他自己读书的追求与要领。他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他读马恩列斯,更重视列宁与斯大林,因为后二人有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他读苏联哲学著作,但是从一开始就认为那些著作对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讲得不明白不到位。直到斯大林的错误揭露出来,他重视从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哲学观点、辩证法掌握得不到家,直至陷入误区等方面找原因。他在思想方法上一直注意克服片面性,克服形而上学;在治党治国上一直警惕脱离人民、腐化堕落,使共产党变质成为人民的对立面。他谈文学,喜欢描写反叛斗争、抑强扶弱,站在被压迫被剥削者一边的作品;读《水浒传》,他说“没有法子,才上梁山。”他喜欢那些百折不挠、豪气冲天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等。毛泽东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精讲》辑录的关于鲁迅作品的笔记和讲话有九篇之多。毛泽东认为“鲁迅懂得中国”,他极其赞同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老百姓也可以创造文学”的观点,他号召全党学习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很高。他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他读《红楼梦》,是“当作历史来读的”,读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封建与反封建、四大家族盛衰兴亡。但切不可以为毛泽东只会从政治历史方面品味文学作品,他对《红楼梦》无以复加的高看,还因为他认为《红楼梦》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人物也写活了”。他对许多文史篇目的批注,都反映了他的文学造诣和审美高度。

  关于毛泽东对儒家学说的复杂态度,《精讲》给予了梳理,使人们对此有一个全面了解。首先,毛泽东对儒家学说并不欣赏,他直言:“我这个人有点偏向,不那么喜欢孔夫子。”(1968年)这可以回溯到五四时期,当时的大潮流大趋势就是批判儒家学说,几乎所有的革新派革命党进步人士,都把矛头指向“孔家店”这个“思想界的强权”。26岁时毛泽东就说过:“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1919年)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从来都不是简单地绝对地否定孔子。他常常把孔子及其学说从道德和哲学层面分开进行分析。毛泽东说:“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1943年)“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1958年)他说:“说孔子的功绩仅在教育普及一点,他则毫无,这不合事实。”(1939年)对于孔子的“正名”说,毛泽东同意从观念纲领上予以否定,但他认为从哲学上说是对的,“一切观念论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样”。对于孔子“过犹不及”的命题,毛泽东认为这种中庸观念本身不是“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保守性;但是从哲学上说,它“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他还说这“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1939年)对于儒家学说中的“知仁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说法,毛泽东说:“‘仁’这个东西在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为观念论的昏乱思想家所利用,闹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我觉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总起来看,毛泽东似乎更同意对儒学进行批判性的改造,划清儒学中的精华与糟粕、儒学本意与历代统治者的曲解的界限,做出共产党人的新解。

  四、《精讲》是毛泽东读书事迹的纪念丰碑

  如果说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读书遗产是光彩夺目的庞大宝库,那么,接受这份遗产,则需要费些力气。毛泽东读书量大、面宽、时间跨度长,笔记简详、深浅、独特性与概括性不一,整理起来可能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读书笔记又常常最富个人色彩和随机性,有些还是进入自由王国的“任我行”之语。海量的精彩片段,令人难以形成完整全面的认知与结论。《精讲》在这方面立了大功。全书148万字,分为“战略”“哲学”“文学”“历史”四大卷,以现存有据的毛泽东批注过评点过谈论过的文字记录为依据,以观点为条目,每条由原文(有些略去)、毛泽东的笔记和谈话、精讲三个层次组成。《精讲》最具特点的确实是“讲”,讲得精准、精到、精确,富有学术性、思想性、条理性与全面性。既有对原书作者的介绍,又有毛泽东阅读的背景,笔记或谈话的针对性和着力点所在,还有各种相关说法、历史勾连等,就连毛泽东在其他场合其他年代谈到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时的不同或相同的说法,也一一互为印证,最后,往往还能读到精讲者水到渠成的点评。如此,读者得以捋出毛泽东思考的来龙去脉。

  在读《新唐书·马周传》时,毛泽东同意作者欧阳修对马周从一介草民成长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的赞扬,然而却不赞同作者最终评价他“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针锋相对地批注:“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他认为马周所上奏折,乃“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毛泽东不惜贬低傅说、吕望、苏轼等人,为马周辩护。此处,《精讲》用大篇幅讲解了马周向唐太宗所上奏折的建言内容,并说明毛泽东在多处重重加了旁圈,最后写道:“毛泽东对出身卑贱者、年轻人有偏爱,马周其一例也。”此言看似出乎意外,实则深得毛泽东之心。

  对于毛泽东谈《诗经》,《精讲》梳理了毛泽东从1913年开始,在笔记、启事、书信中多次对《诗经》的引用和解释,以及50年代为列车服务员所写便条(让她把“静女”四句送给男友),强调了毛泽东对《诗经》的熟稔和理解程度。然后《精讲》指出,毛泽东同意司马迁所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不同意孔子的“怨而不怒”说,毛泽东的观点是:“心里没气,他写诗?”这样的梳理,不仅把话题讲透了,也讲出了一个有学养、有血肉的毛泽东。

  李白的名诗《蜀道难》,历代权威文论对它从思想性方面作了各种猜测,《精讲》列举元代和今人的两种说法,一说是讽喻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入蜀,一说是提醒沉迷蜀地的人四川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精讲》告诉我们,毛泽东恰恰不同意这些政治色彩的分析,他说“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他感兴趣的就是这首诗的“艺术性高”。太妙了!

  《精讲》第四卷说:“毛泽东大概要算二战以来各国领导人中最喜欢读史,也读得最多的一位”,“从古代汲取今日建国治国的经验教训,应该说,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或优势”。然后,《精讲》也说到:“这可能又是毛泽东的一个缺点,他由于过多了解传统,有意无意间会受到传统某些阴影的影响,对现实问题产生一些误解,从而影响了他对时局的正确评估,也影响了党内的民主生活。”站在21世纪的今天看,这样的评点,应该说是严谨、科学、富有启示性的。

  读了《精讲》,可以设想,毛泽东曾以怎样的热忱,怎样的妙悟面对书之海洋、书之山岳,书之深邃内涵、书之感人肺腑。可以设想,毛泽东正是在书海里,活跃了思维,造就了精神品质,解开了精神枷锁,与古今中外的圣贤智勇切磋了能力,试炼了精神,发现着新大陆、新图景!在沉潜于书海的时候,他的主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他是最最纯粹的他自己。可以说,没有二十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没有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没有毛泽东;没有那些浩瀚书文的化育、滋养,也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有毛泽东的诗情、才情,高度、深度。

  《精讲》实为一部可读之书,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可以知人,可以鉴史,可以大开眼界。为了给读者铺设一条坦途,编者们知难而上,做了大量考订查找、印证对照的编辑工作,考虑周全、繁简得当、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为毛泽东的读书事迹,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而书中的《学用之道——毛泽东书山路上的风景》这篇长序,堪称全面论述毛泽东读书生涯的纪念碑文。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6日 16版)


读《少年毛泽东》有感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少年毛泽东》。主要是讲毛泽东小时候立大志、刻苦读书的故事。毛泽东曾经是我们国家的主席,也是著名的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所以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主席。

  有次上学期间教书的先生出去了,毛泽东就带领着他的小伙伴们下塘里去游泳,这件事情被他的先生知道以后,很生气,就要打手心。可先生转而一想,对毛泽东这样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便说:“我出两个对子,你对得上,免除惩罚,对不上,则要打手心。”

  毛泽东不愧是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先生话里的意思,知道他的先生还在很生气他游泳的事,他很快就答出来了。先生决定想一个复杂的,就说:“牛皮菜。”,毛泽东想了一下,说道:“马齿苋。”先生觉得这两个对子对的很好,就免了打毛泽东手心的念头。

  毛泽东真聪明啊!他用自己的智慧来免受自己的皮肉之苦,难怪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主席。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半耕半读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多动脑,多读书,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效力!

    毛泽东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从不识字到了领导中国人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我们也要向毛主席那样刻苦学习,关心他人,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很有意思 必读之书”——读《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有感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很有意思 必读之书”
1960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著的《一种清醒的作法》一书后写下这样的批语:“很有意思,必读之书”。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好友徐中远的《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一书饱蘸着浓情厚意问世了。这本书详实地记载了毛主席在生命最后岁月里读书读报的一幕幕生动场景和感人画面,是一部权威性解读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的珍贵史料。

作者是毛主席晚年图书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之一,毛主席的读书习惯、风格、特点和方法,永远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通晓古今、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毛泽东同志的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紧密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实际,广泛地阅读各种图书”。这是汪东兴同志在序言中作出的评价,也是作者追述和表达的主题。毛泽东读书,不仅能把字里行外聚拢在自己的脑海里,更读书上没写的部分,于是那本书就是一条船了,思绪的双桨划动着装满遐想的大船在破浪奋力远航。

捧着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心中知识的港湾里又多了一条划向彼岸的船。书中有两组特定的历史镜头在眼前深深地定格:毛主席生前喜欢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关于美日两国领导人竞选的《参考消息》,掩卷长思,不禁使我感慨良多,腑有千言。

重温毛主席读书的故事,检索我们的读书过程,别有一番滋味。论读书条件,无疑现在比过去要好;看学习方式,新媒体时代把“图书馆”都送到每个人的掌心上;讲学习机会,信息快捷,知识更新,每个角落都可以有要读的文字。即便这样,是不是我们都能真的静下心来读书呢?面对五光十色的炫世界,应对各种各样的酷诱惑,有些人思绪乱得无心读书,追逐名利,讲排场、比阔气、找享受,把读书学习挂在嘴边;有些人动机不纯假读书,手捧书本四处望,包装自己;有些人则是盲目效仿乱读书,读了没记住,记住的没有用,甚至还有副作用。如此一来,把书读得“颗粒无收”。其实读书是有目的性的,不仅要读,还要真读、精读、深读、细读,用心去读。民以食为天,书是精神食粮,也是一个天!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年度调查显示在对全国各地年龄在18岁至70岁的16500人抽查中,竟有多达45%的受访者全年没有看过一本书。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日前在浙江大学演讲时都坦率地承认:“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2012年,中国人平均看4.4本书,远低于日本人的8.5本和韩国人的11本,更不能同英国、法国、德国,特别是以色列犹太人相比了。这让我们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炎黄子孙情何以堪?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人约有450万为文盲。眼下,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订在全国推广阅读的法律规定。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说:“识字而不读书的人,比起文盲,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读书是知识增长的阶梯,要一阶一阶上,一本一本读。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应酬多工作忙,挤不出时间读书,说忙是一种借口,关键不在忙闲,而在认识、在习惯、在于升华的境界。读书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本之终,更不是吃老本。现代人“悦读”方式应该是从阅读中得到快乐。马克思一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他还幽默地说:“书是我的奴隶”。英国哲学家密尔把阅读称为:“享受高度乐趣之能力。”早在1958年9月19日,毛主席视察安徽芜湖时就讲到:“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就像这部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一样,他老人家真正是活到老读到老,老不离书。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犹如夏日晚风拂来,清爽中有惬意,景仰中有感悟。我们的青年朋友正当时,多读多受益,精读早成才;我们的中年人并不老,读书正在旺盛期,是学以致用的好时候,多读多收获;我们的老同志壮心不已,读书是休闲也是修养。在一个重效益和讲成本的社会,常常会有人问:“读书到底有啥用?”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像病毒传播击垮了一些健康人的肌体。于是,把读书看成过时,把读书当成寂寞。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阅读是“独行”,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发出昏暗光线的孤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毛主席伟大的政治智慧多是在阅读中积累的。就是人在暮年,读书也在为他加氧。读书真的能快乐一生,而且能把最精彩的思想留给后人。当年,毛主席曾以东吴大将吕蒙发愤读书之事作比。他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深感不便。接受孙权劝告,勤奋苦读,成为东吴统帅。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毛主席抓紧行军打仗的间隙读书,不仅解乏也解渴。他认为读书能读出“神仙”来,可以解除痛苦、恢复精神上的平静。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在庐山和方志纯说:“读书是很有趣味的嘞,一个人只有多读书,知识面才宽。”“总之吧,要想办法多读书。治国安邦,不读点书,怎么行呐?”毛主席读书达到了“三无”的境界:一是“无信不立”,就是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二是“无学难为”,就是学识广、学问大和学道精;三是“无实必败”,就是讲实际重实践办实事。心理学家佛洛姆也说过,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从他读过多少书就能看出来。读书能够做“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所以,阅读的真正意义,就是在提升自己境界的高度。豁然开朗是打开书本后的壮美和开阔,书中不仅有“黄金屋”,书中还有“强国梦和强军梦”。

习主席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造这一经验并带头读书学习的典范,当数毛泽东。延安时期,毛主席经常讲“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就是在他弥留之际,也要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念报,给我们做出了不朽的榜样。在前进的征途上,还有许多未知之域、未解之困、未开之路,需要我们的闯劲和担当,更需要我们用新科技知识去迎接挑战。早日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对每个军人来说,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读强国的书,长强军的本领。(聂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