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三峡好人其实具有极大的社会批判意义,影片中在男一女主人公苦苦的追寻过程中,使用的大部分是拆迁和移民的混乱场景,其真正意义在于写“实”,这个“实”就是反映社会的现实,一个大国到处都是乱而无章,满眼尽是无赖、争吵、欺诈,从两个一群上一访群众质问两个类似小干部的场景中,反映了出来。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实在批判的味道十足。有一句话我记的很深:“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到两年就折没了!”暗示着人类在道德文明上的沦丧。
当寻夫的女主人公找到老公的时候,场景是壮观而华丽的,在一个长长的天桥上几队舞者在跳舞,在个长漫长的坡路上,千山万水寻夫的人徙步前行,要寻的人却开着小车,远处是三峡搬迁后的繁华城区,而这时的景却与人物的心情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矛盾,暗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在相互亲情上的岌岌可危,一曲舞后,两手平静的分手,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故事一开头,小马哥在电视机前学周润发的场景,不仅只是让人们想起了上海滩,想起了上海滩的混乱,更是暗示了小马哥最后的下场。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一次被人放到手提袋的事件,他被人打死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这反映了现在的社会与当时的上海滩没有什么两件,人们依然处在一种没有法制的混沌状态。同时,这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一陰一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一陽一光。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
影片大部分表现了人们居住的不稳定,到处的拆字,到处运土方的汽车,到处是运输的船,连男主人公三明找到妻子而去见她的时候,导演也不忘了用上一段几个人分离的场景,那些人相互告别,拖着行李远去。让人深深感到了人民生活的不稳定,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谐在哪?
影片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生存与追求幸福之中的艰辛与无奈,最后的场景尤其打动我的心,当三明说起到山西非法煤窑一天能挣200多的时候,大伙干杯要跟他去,当后来三明又说起一年要死十几个人的时候,大家都是沉默,镜头一转,天亮了,一伙人背起行囊上路时,那种经过废墟上的背影让人的生命感到振憾,“人,不论怎么样,都得活着”,远处高楼上人们拆迁的背影和高楼间走钢丝的虚幻,让整个故事达到颠峰!
【第2篇】
《三峡好人》是今年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一精一彩的华语影片。用“一精一彩”一词其实并不一精一确,应该用“伟大”,但“伟大”在当今的语境中是一个既需要仰视又被滥用的字眼。在我心目中,“一精一彩”是诉诸感官,而“伟大”则是打动灵魂。《三峡好人》深深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它那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对于一百万三峡移民,贾樟柯是一名局外人,他处理这个题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贴近感,但增添了一份初来乍到者的敏锐和新鲜。他对三峡库区及其人民流离的细节捕捉,有着既见树又见林的客观和同情。
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由山西来到重庆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这里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一百万人在十三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两条主线虽然重要,但更多起着类似《偷自行车的人》里那种牵线的作用,牵扯出一个个跟主线情节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却是影片的一精一华,也是最揪心之处。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他们如同那个怪异的半成形建筑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他们像高楼间走钢丝的人,在貌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求生。
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一浪一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在艺术上,《三峡好人》堪称贾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美学追求,而更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等。韩三明和赵涛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另一个追求幸福。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像贾樟柯之前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予绘画雕塑(如《父亲》)的内心戏剧一性一:一张张黝一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一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来填白。
《三峡好人》中出现了一些新元素,给人惊喜,同时也使观众从压抑中获得调剂。飞碟的情节引人发笑又深思:究竟是移民像飞碟那样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还 是飞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移民神速搬家?那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一陰一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一陽一光。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melodrama)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另一个年龄更小的男孩,从另一个角度为影片带来了“光明”,他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表述全部通过他一爱一唱的流行歌曲,如同三峡移民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一个“山西好人”来代为转述一样。
说起流行歌曲,那是贾樟柯作品的标志之一。跟《站台》等相比,《三峡好人》中的歌曲在数量上有所节制,在曲目挑选上更耐人寻味。最感人的是三明和小马哥之间互传手机彩铃,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另一首是《上海滩》,黄霑的词简直像是为该片度身定做似的。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一浪一奔一浪一流,万里滔滔一江一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一浪一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一浪一里看不出有没有。”
一浪一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一江一水,一浪一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第3篇】
也许观众会喜欢看《三峡好人》,看着自己的生活被放大到银幕上,是件趣事,就像我们日常拿着相机录下某段小画面,倒后,看,总是轻易地笑,当然,我指的生活日常是电一影中的递烟、送酒、剥糖、租房回扣、我家乡也在人民币上等等这些小细节,中国人民的确是这样生活的,小小的动作就能引起电一影院里彼此不认识的我们笑起来,好象是约好了,背后一位观众说,导演真黑色幽默。其实,我们的生活已是一出滑稽剧,导演只是写实、或者,稍微放大。
影片故事感不强,但细细想想却又都是仔细经营过的,只不过是被导演刻意蒙淡剧情的曲折,男一女主角分别是两个段落,一个寻妻一个寻夫,最后的结局也颠倒观众普遍的猜测,当初花钱买媳妇的男主角最后决定再次筹钱买回媳妇,寻找丈夫的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却决定与其离婚,一个具备人一性一高度且催泪威力的剧本,导演的处理方式却极尽平和,除了一处一女主角略到哭腔外,其实都是用外在事物来表现,半夜爬起来对着风扇散热、汗流浃背事的拆迁工、太一陽一热一辣辣地烤在钢铁上,半路上不断接水喝的矿泉水瓶、突然倒地或腾空的大楼,无一不是与主角的情绪相连结。
实则上,片名中已提醒我们,“三峡”也是主角只一,在影片里,它不再单纯的只是一个发生事情的地方,而是一个有生命有肉一体有一精一神的实实在在的一个。。。应该是一个人。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呼吸,艰难地呼吸,一抽一空,一下子被一抽一空,双一腿离地或是俯冲向下,有如一个年迈老人眼看着子孙在争财产却无力发言。常常出现的画面是的主角在将被拆迁的某个工地的一角,然后描绘完他/她的表情后,镜头向左拉,或向右拉向上拉向下拉下往里拉往外拉,烈日下或瞬间乌云,然后云层怎样变化,整个背景给呈现出来后,静止5秒,然后远处的某一栋楼就突然轰的一声倒下,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在片中安排了两幕超现实画面的原因,一个类似uFo的不明物体在飞行与一栋突然幻化成火箭的大楼。三峡就是一个充满着力量却又无力、内心富足又被廉价出售的主角。
影片出现流行歌曲的部分显得有趣怪诞,多首05年的流行歌曲被导演用到了点上,一如之前《心雨》在《小武》中的作用,强化历史背景的同时又起到塑造人物的特点(好笑的一点是电一影未开场时剧院播出那首“亲一爱一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然后等下影片中也播了一遍,观众立即就笑了),还 有上海滩那首著名的“一浪一奔~一浪一流。。。”配合三峡两岸的画面出现时竟意外地贴切,没错,导演眼中的三峡就是一个有一江一湖味的地方,一个男男一女女解决感情问题的一江一湖。
【第4篇】
《三峡好人》:一部饱含人文一精一神的杰作,影片有两条线索。开始和最后是讲的千里寻妻的韩三明。韩某从山西不远万里来到三峡工程所在地四川奉节,寻他十几年前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女人。女人带着他的女儿从山西回到四川,只留给他一个地址。韩一路费尽周折,眼前的情景大大出乎意料。三峡两岸居民已经搬迁,有家业的另置他所,无家业的带着一张嘴一双手去他乡谋生活。韩加入当地拆迁队伍一边等待她的哥哥带来她的消息。在此期间,他亲历声势浩大的拆迁工程,终于找到妻子,并在费尽周折后答应与他同回山西。中间一段是讲的寻夫的沈红。两段相似的经历,却是相反的结局: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三明和幺妹决定和好,而沈红却选择了与已经步入上流社会的老公离婚。
影片第一个镜头在三夏轮渡上展开,缓慢的镜头围绕着轮渡上闲聊的人,景深是翠绿山峦与悠悠一江一水。伴随画外悠扬的歌乐,向观众从容展开了一祯长长画卷。游船上,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一群衣着破烂的女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牌……这个长镜头很好的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真实客观。最后,镜头停在了主角韩三明身上。这个男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呆板的眼神,破旧的衣服,典型的中国贫民。从片子可以知道,他已过中年,花钱买的老婆跑了,他来三峡就是为了找老婆和孩子。这是个木讷的男人,在船上被变魔术的一逼一着要钱时,他自始至终只说了一句:没钱。在麻老大家被人打,他依然固执地重复:我就是想看看我的孩子。他不懂得花言巧语,却是个真正一爱一家的男人。当在奉节遇到一个认识她老婆孩子的妇女时,他迫不及待的向人家打听。当得知女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是小学同学时,他又恳求人家找来毕业照。他太想看看女儿究竟时什么样子。整部影片中三明的面部表情几乎没什么变化,只有在麻老大告诉他幺妹已经回来,他去找幺妹时,他的脸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一丝笑容。纵观全片,三明无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和幺妹重逢时,一直是他在主动问问题,问她这些年来的生活,问她女儿的情况。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他对老婆孩子朴实无华的一爱一。而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那块大白兔一奶一糖。对于他们夫妻来说,这可以称的上是奢侈品了。幺妹留给了他,他却咬下一半给了幺妹。最后,他做出了一个毫不令人吃惊的决定:从船老板手里赎回幺妹,尽管那笔钱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沈红,独自一人从山西跑到奉节来寻找失去联系两年的丈夫。韩在轮渡上是怀着期盼的,并把这种期盼贯彻至影片结束。这种期盼看来过分执拗于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理想:找回一团一圆家庭。她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的,但她不死心。她对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后来的情节中知道,她是个护一士,而她说话时也是轻声细语的。这无疑是个柔一弱,细心的女人。当她来到丈夫以前的厂子,想要取回丈夫的东西,但柜子却因为钥匙锈了打不开时,她竟然拎起一把榔头,一下砸开了柜子:她太想见到与丈夫有关的东西了。当得知丈夫有外一遇后,她内心的侥幸被彻底打破,但当丈夫对她伸出手时,她犹豫了一下,还 是投入了他的怀抱。丈夫拉着她翩翩起舞,而他以前从不跳舞。她终于明白,这个人已不是她熟悉的丈夫,已不属于她的世界,纠缠下去是徒劳的。于是她选择了放弃。在回去的列车上,她模糊的泪眼望着窗外:她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影片中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形象就是“小马哥”。“小马哥”是韩三明结识的第一个朋友,两人互赠电话号码,韩的手机铃音为“好人一生平安”,而小马的铃音为“上海滩”。在此,影片似乎已经提示给我们,作为一个煤矿工人,韩的人生目的仅简单到执着与一个平安,一个一团一圆家庭,似乎不去想象物质上的优越。小马明显是更年轻的一 代,生活观念上的差异让他对生活更盲目,在变迁的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小马在残毁房屋坍塌中意外的失去生命,生也盲目,死同样盲目。只是相比较大多数盲目的生存者来说,不过他的死更为迅疾。此时在一贯平淡的镜头色彩中出现的大红色,覆盖于小马身上,猝然而至的死亡给底层小人物抹上了一笔浓烈色彩。这场大变迁中似乎毫不足惜的死亡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小马是千千万万平凡死亡中的一个,又有多少卑微的生命就这么默默消失了呢?
《三峡好人》中出现了一些新元素,给人惊喜,同时也使观众从压抑中获得调剂。飞碟的情节引人发笑又深思:也许导演就是想告诉观众,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你不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也许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任何人和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等你回过头去,他早已不在原来的位置,不再是你熟悉的样子。就像沈红,当她终于见到丈夫时,她还 是她,他却不是他了。片中的音乐也都非常耐人寻味:三明的手机铃声《好人一生平安》与小马哥的铃声《上海滩》,代表了他们的人生追求。老实的三明只求平淡,平安,而血气方刚的小马哥,追求的却是一种一江一湖义气。片中出现了流行网络歌曲《老鼠一爱一大米》和《两只蝴蝶》,通过一个在两个故事里都有出现的小男孩之口唱出来,暗喻了两主角对一爱一人的想念,深化了主题,且让观众感到亲切。秃头歌手的《酒干倘卖无》,充分反映了两主角对家,对一爱一的渴望,运用十分到位。寻亲而互不相干的两人,看到同一驾飞碟,听到同一个少年歌声。我们内心的魔幻在共同的处境与相同的时刻下被感召,只是有时,我们并不知道。
贾导多用固定长镜头与运动长镜头,在写实的风格中加入新的电一影元素,看似随意的几笔魔幻,至少国内导演还 没人如此实验。如油画的画面造型,时而一温一暖时而暧一昧,残破的房屋并不恐怖,寒冷,含蓄的表达中总透露着淡淡的希望,而在大时代变迁的征一途中那些在我们视线之外的牺牲是不能被遗忘的。这些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在一浪一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艺术其实不能改变生活什么,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艺术所能做的要么在自己纯粹的圈子里向天空和杳无人迹的地方攀升,要么走向最现实的生活最真实的人,让最响亮的声音接受评判,让无力扩散的声音响起来。在艺术上,《三峡好人》堪称贾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美学追求,而更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等。韩三明和沈红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另一个追求幸福。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像贾樟柯之前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予绘画雕塑(如《父亲》)的内心戏剧一性一:一张张黝一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一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来填白。
综观全片,电一影毫无疑问地真实。他整片用方言拍片。打赤膊的民工,黄色的饲料蛇皮袋,木板盖起的屋子,炒土豆丝不带肉,川东流行的诗仙太白酒,喝酒的搪瓷杯,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场景。饰演韩三明的演员,之前就是山西的矿工。买来的媳妇,暴力拆迁,迅速滋长起来的新城区,是这块土地上真真切切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比起那些在一精一心营造的场景里拍摄的大电一影,不带一丝人间的色彩,贾樟柯要亲切得多。普通人,正是贾樟柯目光的方向,这让人肃然起敬。
因此,正是在《三峡好人》这样的电一影里,我们才得以证实我们自己和当下这个时代的实在感。正如冯至在《十四行诗·十五看这一队队的驮马》中写到的:
看这一队队的骡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一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仿佛鸟飞行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从远方什么也带不来? 从面前什么也带不走? 这种可以凭借的实在,最可宝贵……
【第5篇】
说实在的话我对电一影电视剧毫无兴趣,之前也没有看过多少电一影。不过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电一影呢,是不是我不会看,就这样我选择了一门公选课-影视赏析。从老师那里我学到很多东西,也从他那里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电一影。<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也是老师推荐的。
我看的第一部贾樟柯导演的电一影是<小武>,演小武的那个人同样也在本部影片里演,他出场的次数不是很多,好象是配角,不过他演的这个人物叫王东明与之前的小武完全是两个人,可样子还 是差不多:穿着很土的衣服,戴着大大的眼镜,这次他主要给他朋友郭斌的妻子找郭斌,显然是演一个"正"的角色。
不片最让我有感觉的就是在音乐上的处理,导演通过小孩子唱的<老鼠一爱一大米>和<两只蝴蝶>突出了时代的背景,更加突出了两位主角的心声。同时也带着<潮一湿的心><上海滩><酒干尚卖唔>这些老歌,其实也就是说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在这里说明一下<小武>也是有这种效果。其次,整个电一影画面都是围饶三峡这个地方拆那些旧房子来贯穿的,无论那部分场景都离不开那些破旧的房子,又通过拆旧房子的临时工来突整部影片的现实一性一,那些临时工也有自己的小帮派打打杀杀的,这也是在外打工崽所采取的必要保护手段。到最后那个叫小马哥的混混还 不是死在了"一江一湖"的刀下,韩三明打他手机才发现他被埋在石碓里。
还 有很多我没有看懂的,如那个女主角总是用矿泉水瓶不止一次地从不同的地方取水喝、天空中出现uFo、破房子突然有火箭发射一到天上去、女主角与她丈夫在三峡河边跳舞后提出离婚、最后又出现在高楼旧房之间走绳索的人。
- 上一篇:搭错车影评
- 下一篇:美人鱼观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