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它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居。——余秋雨
这场千禧之旅始于希腊,终于尼泊尔,喜马拉雅雪山脚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它们都灿烂过,也都已衰落。
帕特农神庙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枯萎属于正常。几大文明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们应该属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于中华文明,可是无一逃过这个魔咒。原本是它们占有先机,更有可能传播发扬,通向永恒。
可是它们都失败了。毕竟,枯萎才属于正常。作者在书中写道很多枯萎的原因,“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没有细细研究过这些文明的历史,也不很懂各个文明以什么为中心,这些具体原因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它们无一例外的衰落,是不是说明了它们本身的缺陷?
千年一叹,这中间叹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还是在叹导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实在不值得。因为枯萎属于正常。
埃及金字塔
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一个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荣扩大,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手段。虽然残暴血腥,但确确实实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这必然会遭到反抗,由于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个小小的缺陷便会引起整个文明的坍塌,随后就是被替代。有旧文明的枯萎,就会有新文明开始它的统治。新旧必将更替,因此枯萎属于正常。
其实想要不枯萎也有办法,那就是包容。它不会太过野心勃勃急着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自信,却不会极端。永远温和,永远中庸,不断删去杂质,适应大环境。它会选择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保存了生命”。
以色列历史文明遗迹
在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或者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呼唤和平的人。鲜活的方式是不断的进化,读后感www.simayi.net这意味着舍去了很多文明中原本的东西。即便是幼稚,有缺陷的那一部分,换一种角度来说,这算不算另一种枯萎?优化后的文明还是这个文明吗?文明自身的更替,和文明之间的更替,这其中的差别又是什么?
或许是文明自身更替更容易留下核心的那一部分,但是谁又能说清已衰落的文明什么都没留下?一个文明的形成是否会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千年岁月的荡涤对一个文明的核心又有多少影响?
泰姬陵
这个陵墓,由两万民工修建了整整二十二年,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阿格拉,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去看看。已经无数次地见过它的照片,极度豪华又极度单纯,进人了诗和梦的境界。
有太多因素决定了一个文明。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放在宏观中什么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异数。宇宙的形成是个异数,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如果膨胀速率再小十亿亿分之一,宇宙就会重新塌缩;地球的存在是个异数,它因为地磁场,才得以留下大气层;生命的出现更是异数;智慧生物的出现实在只能归功于幸运。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无数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文明才能延续下去,一点点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这是何等的严苛。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今天你在我眼前展现的,不是一片白绢,而是万初银亮。我们还会在尼泊尔寻访一些古迹,但我心意已定:一切寻访都围着喜马拉雅山转,只是以不同的角度仰望它。
最初我只以为,一个文明的产生必有它的理由,却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着合理。
至于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用心维护这般脆弱的文明,让它存在的久一点再久一点,把多余的全部舍去。不以武力强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这或许很慢,但是和平,是一个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养。
- 上一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450字
- 下一篇:阅读《阿迅》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