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人——《刀锋》读后感
在天上,飞得高高的,觉得自己成了某种伟大而美丽的东西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终的智慧,那种让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但现在想来,这种智慧我可能永远一辈子也不会获得。但在读书的过程中,那种偶然获得的“恍然大悟”,就像黑夜中逐次点亮的一盏盏灯,使我感到欣喜,嗯,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想,如果我某位Y姓朋友看到这句话一定会说,重要的是做,不能用到实处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我当然不会反驳,但我很欣赏毛姆的《刀锋》中有一段类似的话:
“有些人对知识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如果你不预备派知识的用场,知识又有什么好处。”“也许他就是如此。也许单单有了知识就是满足,正如艺术家能创造一件艺术品就认为满足一样。也可能知识是为了进一步追求什么的准备。”
《刀锋》讲的是一个一战归来的美国青年,不合时宜地寻找人生意义,以致被众人视为怪人,被女友舍弃,但最后终于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寻找到宁静的故事。大战前,他英俊,谦逊,讨人喜欢。大战之后,他依然英俊,谦逊,讨人喜欢。但让人诧异的是,他不想工作(当然他可以靠一笔固定收入,勉强过活),在旁人看来,他一点都不正常,他简直是社会的累赘。
“他该懂得目前世界上,”布太太插嘴道,“一个人总得做事。他现在已经强壮得和好人一样。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之后,有人回来从不做事。他们是家庭的累赘,而且对社会毫无益处。”
布太太,也就是拉里未婚妻的母亲,一个抱有典型的美国价值观的女性。她让伊莎贝儿给向拉里摊牌,问他究竟是要她还是继续无所事事下去。她女儿跟她抱着同样的价值观。
于是她摊牌了。
她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晃膀子。因为,他心里有些模糊的、不连贯的、纷乱的想法,他想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她建议他可以先找一个工作,这样说不定慢慢就想清楚了。他却觉得不行。
“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他又迟疑一下。“这很难用语言表达,你才想说出来,就感到尴尬。你跟自己说:‘我算是老几,要在这个、那个和别的事情上动脑筋?也许这只是因为我是狂妄之徒。按照老一套行事,随遇而安,会不会好些呢?’接着(m.simayi.net)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不一致时,这个人会大概率的痛苦。拉里也一样。
“你竭力想要不理会社会舆论,可是,这不容易。当社会舆论对你是敌对时,你心里也变得敌对起来,这样你就得不到平静。”
这个时候的伊莎贝儿大概认为,拉里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于是建议他出去走走,她愿意等他两年。
两年之期来到之前,依莎贝儿来到了拉里所在的巴黎。她第二次摊牌。他对未来的设想是靠他三千块一年的收入,两个人省吃俭用,并偶尔去他国度假。但她却觉得三千块一年完全无法过活,她对未来的设想是像样的汽车、房子、衣服,以及像样的朋友。
“你难道把钱一点不放在眼里吗?”
“是的,”他笑道。
“你觉得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还要搞多久呢?”
“我也说不了。五年。十年。”
“这以后呢?你预备把这些智慧派什么用处呢?”
“我如果有了智慧,我想我当不难懂得怎样派它的用处。”
她觉得他错了,作为美国人,他应该回到美国去分秒必争,应该去奋斗,而不是在这里虚耗光阴。她也觉得他伤害了她。
“你假如爱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
“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做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于是他们真的分手了。她嫁给一位追了她很多年的富二代。
最后,说两点感受:1,大彻大悟也是一件很无趣的事,生活从此就波澜不惊,有点太冷清,所以佛学之类的书看看就好,可以扫去心中的尘埃,但不可沉迷于此;2,拉里跟伊莎贝儿的感情有点很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跟艾希礼,一开始都以为彼此是对方的真爱,但最后发现不是。伊莎贝儿是否真的爱拉里我不太确定,但拉里应该不是。在得知索菲的死讯后,他觉得自己错过了最后结婚的机会。面对吸毒、与人乱交最后被人割喉的索菲,他想到的是当初那个瘦小身躯里所隐藏的美好灵魂。有意思的一点是,上述两对人究竟是因为他们没有在一起所以发现彼此不是真爱,还是因为本身就不是,只是最后才发现呢?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让我看到,另一个人也有过我所面临的困惑。作者:顺子张
- 上一篇:读《老人与海》有感300字
- 下一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