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读后感1000字:
前天(2018年3月3日)下午照例是“读书岛”活动,这次活动是今年第4期(总第9期)“读书岛”活动,主题是“从小说到电影:《西游记》的改编之路”。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文化研究所所长丁莉丽分享了她对《西游记女儿国》以及《西游记》电影改编的看法。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新纪录。从初一到初七,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累计高达63.66亿元,比去年大幅增长68.81%。而整个2月份的电影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打破了去年8月73.3亿的中国内地单月票房纪录以及2011年7月北美地区88.16亿的全球单月票房纪录。曾经在去年的第二届微博电影之夜上获评“最受期待春节档电影”和“最受期待银幕组合”的《西游记女儿国》,在这个票房火热的春节里却高开低走,只收获了7亿元票房,大大低于预期,低于郑保瑞导演的前两部《西游记》电影的票房收入。
丁莉丽分析说,架空原著、场景不中不洋、毫无情节以及过于炫技,是郑保瑞前两部《西游记》电影的主要缺陷。《西游记女儿国》几乎全部沿袭了这些缺陷,在剧情的编织和人物的设定上,成为迄今为止最弱的一部。导演的本意是讲述一个安静、简单而美好的爱情故事,但因为审美趣味的平庸烂俗和情节的弱智,最终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爱情闹剧,乃至于绚烂的场景营造和高超的特效也难以拯救其口碑和票房。
她还认为,从影片的风格来看,《西游记女儿国》是分裂的、混搭的。前半部分走《大话西游》、《西游降魔录》的后现代经典解构路线,试图以恶俗搞笑的方式迎合观众。后半部分则以勾兑“鸡汤”为主,开启了“琼瑶剧”模式。虽然花费巨资的特效使得影片的场景绚烂美丽到极致,一些打斗场景也声效饱满,但因为没有合理的情节锲入,美感也就无所附丽。
《西游记》是迄今为止被搬上银幕最多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名著,被称为中国最大影视IP。丁莉丽为读者介绍了《西游记》改编电影的一些基本情况。《西游记》改编电影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电影初创时期,以“武侠神怪片”形式展示奇幻情节和场景,以《盘丝洞》、《火焰山》为代表;读后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塑造孙悟空反抗强权的人物形象,把《西游记》政治化,以动画片《大闹天宫》和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代表;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借《西游记》人物和故事外壳诠释现代人情感,以《大话西游》为代表。
丁莉丽指出,从唐代以后,西游记和女儿国的故事,经过民间不断地发展演变,才成就了明代吴承恩的小说。时至今日,根据现代审美需求,对经典作品进行演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理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同一个故事。所以,她认为从小说改编电影,不必拘泥于原著,而应该着力于更好地诠释原著的精神。
对丁莉丽教授的这些看法,对中国影视创作的一些现象,参加“读书岛”活动的读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期待电影市场更少烂片,更多佳作。
- 上一篇:读《活着》有感300字
- 下一篇:《蚂蚁洞里的旅行》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