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800字:
这两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小时候蹲在电视机前看《福贵》的日子。小时候不爱看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只因家里没装有线电,能看什么便看什么,后来越看越有味道,竟也不知不觉全看完了。据说张艺谋很早也将此故事拍成电影,一直还没来得及看。
余华在自序中说,福贵的故事是虚构的,灵感来自于一首讲述老黑奴的歌曲,因为被老黑奴身上那种与友好面对命运的态度所折服,所以才创作《活着》这个故事。
《活着》这个故事有些特殊。按照我以往接触的故事思维,故事分为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这就意味着,当人物的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是要爆发的。可是福贵的情绪积压始终是平稳的,没有一个爆炸点。福贵从有钱的人渣变成穷人,看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在这几十年的岁月里依次死去,最后孑然一身,买了头牛作伴,至始至终没有发生转折。
为什么福贵没有爆发一次呢?我等待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揣测骆驼将以何种姿态死去。是在某个暴雨天带着把斧头跑到屋顶上呐喊还是一个人在家静静自杀。可是都没有发生,福贵依然活着,我想了想,大概是因为这些苦难是有条不紊的依次降临,而非一次性发生,所以给了他消化的时间;又或是福贵这个人物被作者设定成想要表达某种思想的产物,所以没有安排他去死,这种思想就是“活着”。福贵的活着依靠着“麻木”,但这种“麻木”又并非是广义的贬义,他能记清楚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像乐天派自动遗忘苦难,也从不找理由安慰或麻痹自己,不像阿q。他让我想起形象只有《老人与海》中的老头。同为硬汉,一个是中国式的儒雅,一个是美国式的狂傲。
《活着》的时间跨度很大,借福贵的一生描述了土地改革时期,国民内战时期,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等。是那种很有价值感的大时代作品,代表了作家突破微观展现宏观的使命。另外,《活着》里也没有太多金句,我唯一摘抄的一句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是作品中的一句歌谣,却有说不出来的奇妙!作者:傅雯
《活着》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这个读后感我不想写,为了和儿子的约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进余华的世界。四个小时,八万字的《活着》从我心底平静地流过,不起一丝波澜,我开始分析自己平静的原因,那种初读的感慨万千,仰天无语去哪里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读《活着》,是在沈阳出差,边吃饭边读书,我一下子走进了主人公富贵的世界,跟随他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去,看一会儿便仰头望望星空,让思绪任意的流淌,一种无言的沉重压的我无法释怀,一杯酒下去,接着感伤无限。
这次阅读后的平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我的内心麻木了吗?没有。”我回答自己。现在的我已经走过了通过富贵的悲惨来彰显自己幸福生活的阶段。读后感www.simayi.net如果第一次阅读我写读后感,一定声情并茂,情感满腔,对富贵的遭遇给予最大的同情,对富贵在所有亲人离去后的淡然给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并感同身受。这也是大部分读者的情感。
富贵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如果用笔调去描绘,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颜色都无法添加进去,如果是一碗汤,它一定是苦的,余华吝啬地加一点滋味进去,也是为了发酵过后有更多涩的味道。
富贵的经历是那一代底层人民共同的回忆,经历解放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作为底层人民的富贵,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读后感.哪有资格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承受,忍受,无奈的面对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不会去赞扬富贵失去所有亲人后的淡然,我只是哀伤那一段苦难的历史。
《活着》无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是无限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们没有经历更多的苦难之前,无论感觉自己有多么深刻,也是没有资格讨论如此一个广大而沉重的话题,在真正的苦难来临时,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我们要做的,除了无法逃避地面对,哪怕有一丝的坦然自若,便无愧此生了。作者:何永涛
- 上一篇:《清单革命》读后感读书心得1000字
- 下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