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读后感

《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是在大学时候,每当知乎上有一些好的书单推荐时,往往也不缺乏它的身影。可惜穷学生穷学生,大学时期王二不止一次找过这本书的电子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图书馆里也找过,也没有这本书。现在毕业了,发了点工资,便买了一本纸质版的书。

这本书应该算是翟学伟先生的论文集,如果说当代中国有谁还在认真地做社会科学,翟学伟先生算一个。举例翔实、论点充分、旁征博引是这本书的特点,让王二一读起来就觉得作者是个社会学经历丰富、认真做学问的人。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王二读费孝通老先生《江村经济》的时候。

但是本书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啰嗦。一个观点要被作者反复说个七八遍,就好像再程序里写了七八遍功能一样只是命名不同的方法,这谁会受得了。而且,阅读本书时王二似乎右回到了高中背政治课本的时候--一个论点下面有三个加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下面有长长的一坨内容,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加粗的分论点下面画上横线,表示这是考试要考的内容,是需要着重记忆背诵的。至于下面那一坨里面讲的是什么,没人会在意。

虽然槽点不少,但是不能掩盖这本书充满创见的内容。王二认为本书有一下三点需要了解,第一、中国式人际关系模式;第二,脸和面子的同质性以及异质性;第三,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除了第二个可能不太懂王二要说什么,对于其他两种,同学们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生活在中国这个大的环境下,生活在人情面子的关系往下,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结合本书,王二会尝试将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特定场景经历得到的答案理论化学术化,以便未来能更加得心应手的处理人情面子相关的问题,这也是王二写这篇读后感的初衷。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除了讲述中国式的人情、面子以及人际关系模式,还有一些偏政治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国式官僚作风的形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利游戏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王二不太感兴趣,所以没有仔细阅读,也不打算写相关感想,所以这不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严谨一点的话,将文章标题改成《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选读后感似乎更合适。话又说回来,如有同学对这些感兴趣,想阅读本书的,可以随时联系王二。

由于内容比较多,王二会分三篇写出来,以下是第一篇。

《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之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首先作者提到了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作者认为有三点:中国人的天命观、家族主义、以儒家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就像背政治一样,每一点下面都有一大段解释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

作者还提到: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一般来说,人情是其核心,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基本样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而人缘是对这一样式的解释框架,它把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定在一种表示最终的而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本源框架中。

我们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作者提出的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性模式。

在文中,作者讲述了一个老师(我们称为甲)手术住院的案例,作者发现,甲在住院期间,当得知自己病房的其他病友给主刀医生和麻醉师塞红包时,自己也迫不及待的想给医生、麻醉师塞红包,甲一方面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行为在医院制度上是被禁止的;但是另一方面认为这样做在维持平衡性上是必须的,甲要确保她能和病友在主刀医生和麻醉师的关系上保持相同的关系。对于主刀医生(我们称为乙)而言,如果乙没有收到红包或者拒绝收红包这一行为,那么他和甲的互动标准只是医院制度或者医德。但是当他接受了红包,那么他和甲之前的平衡性就会被打破,新的标准就变成了红包。这时候乙就需要对甲额外的关怀或者待遇以达到这一新的平衡。

作者认为,所谓讲究人情的策略之一正是在关系网络中对平衡性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之下而发生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行为。百家笔记网(www.simayi.net)维持住各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一且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这同西方人所讲的情感有本质上的区别。例如这一个案中的病人就因自己没有给医生送红包而感到没有面子。因此,人情和面子的社会心理机就在于维系人际关系中的平衡性模式。

作者提到,以上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平衡模式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它同时也是做人和做群体领导的一项重要策略。

在中国式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交往过程中的重情轻理的倾向;二是在礼尚往来中讲究的形式主义。

上面提到,人情是中国式人际交往的核心,它实际上是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由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不能移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造成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是要考虑怎样来保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而这一保证又因人情中的血缘关系和儒家伦理的影响而倒向重情抑理。因为“情”字的内涵是义是适宜,是和气,而非利而“理”字往往包含利益、是非、章程、真假和道理等。所以“有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因为家庭范围之内用讲理的方式是不适宜的。说某人不近情理,也是“情”字在前,“理”字在后。说服某人也会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情”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他还受传统儒家“礼”的引导和规范,这一特点带来的结果是在礼貌客套上的相互牵制,并导致情面上的形式主义化。例如过节给有头绪的人送人情,过年给亲戚朋友相互发网络祝福语。这使得交往双方并不顾及对方是否真心还是假意,而仅需要体现人际交往方式上的必须和礼仪。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交换方式。作者: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