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正文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1000字

在图书馆翻书,忽然看到一本《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标注着“哈佛中国史”的字样,感到很好奇,西方人怎么看中国的?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视角?于是决定借来一阅。

说实话,对于清朝没有太多的好感和了解,总感觉是近代中国悲惨局面的源头,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关于清朝片段的了解也是通过听讲座、看影视零零星星得来的,没有也不愿意去深入认识,内心潜在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抵触情绪。

《最后的中华大帝国·大清》作者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WilliamT.Rome),整个哈佛中国史丛书主编是卜正民(TimothyBrook),一个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一个是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该书从西方人的角度阐述清朝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通过阅读,对这个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延续200余年的朝代,也曾有过闪光点。同以往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清朝也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落,在其上升、全盛时期,也曾创造过辉煌,比如创建了比以往更有效率、也更有效力的行政管理和沟通体系,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开辟了相较明朝两倍多的疆域,发展了近5亿的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功绩不斐。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政权,存在明显局限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模式使其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自觉不自觉陷入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境地,即使全盛时期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也都是为了维护一个或者少数群体的统治。特别是后期面对西方扩张的外来冲击、经济社会问题累积而成的长期危机、吏治败坏观念僵化带来的严重政府失能,在内忧外患之时,仍抱残守缺、不思变革,后知后觉、受制于人,当时虽不乏仁人志士,奈何受政体限制难以从根本扭转局面。

作为一段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历史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个朝代,中国从领先世界到被动挨打,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直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成败兴衰的历史轨迹,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吸收精华,汲取教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这本书看,没有局限在就清朝研究清朝,而是联系世界整体和外界变化,既有宏观的描述,也有微观的分析,有些观点还比较独到,值得借鉴。启示我们,应当以更宽的视野,也就是世界眼光来看待历史、当前和未来,推动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包头文化在线张烨琛